2010年1月13日 星期三

環境視覺規劃與設計--是藝術還是垃圾?-台中街頭塗鴉之探究--研究動機與目的

是藝術還是垃圾?-台中街頭塗鴉之探究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1-1研究動機

塗鴉,究竟是藝術還是垃圾?
現在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的塗鴉,
不論是在圍牆、變電箱、天橋、地下道等不合法的創作,
或是合法的校園圍牆彩繪、商家鐵捲門的噴畫,
究竟是造成了視覺美感?還是視覺污染?
對於一般的普羅大眾而言,可能都各有觀感。
黃柏堯(2007)曾針對一般人對於街頭塗鴉的觀感假設,
其分為三。

第一種為街頭塗鴉美醜的問題,
作品畫法好壞與否,著色、構圖與美感等,
這些感受涉及到大眾對於何謂美醜的價值判斷,
以及藉由價值判斷的來經驗何者為美,又何者為醜,
這是一個社會性的觀看。

第二種針對街頭塗鴉的第一印象及情緒反應,
很可能是憤怒問題。
因為街塗鴉涉及誰胡亂使用公共空間,
塗鴉客為了自身的創作行使了公共空間的使用權,
但他所執行的自由權卻也危及他人的共有的空間,
令人產生不佳的觀感和視覺污染,
「他憑什麼在這邊塗鴉?」,
這是最有可能的想法,
如此感受的產生,
與我們如何界定公共空間、如何定義合法非法有關,
同樣也具備著強烈的社會性。

第三種,或者可能是最多的一種,
因為工作的忙碌,種種的生活壓力及因素,
造成對環境的漠視,
「沒有感受」,
抬頭一眼,然後匆匆的走過。

然而,
隨著時代的演變,
文化經歷時間的洗禮,
也出現了不同的新風貌。
從次文化中萌芽甚至至近代成為許多設計上的一枝獨秀,
街頭塗鴉,
歷經長時間的轉變,
由原先不被接受的角色、受輕蔑的地位,
搖身轉變為多元運用於設計上的元素,
其間確實有其不可抹煞的重要性及轉變歷程。

再者,
充斥在都市中的,隨處可見的塗鴉,
雖然是身為創作者的發聲,
但對於空間環境的視覺美感,卻有極大的影響力;
畢竟,美,這個議題是很主觀的。
也因此,探討環境視覺規劃的議題,
塗鴉文化是不可漠視且新掘起的一環。

1-2研究目的

對於喜愛次文化及街頭舞蹈風格的我,
塗鴉在眼中,
相較於似懂非懂的公共藝術,
是特別的迷人,
或許是那種超脫現實的風格、
強烈顯眼的色調深深吸引著我,
在灰白基調的街頭,
那種神來一筆、突發奇想的創作,
讓我對於這群塗鴉客有莫名的好奇。

當然,絕佳創作不在少數,
但是視覺污染的作品也不計其數,
因此,
本研究選擇了與自己最切身相關的城市-台中,
作為該議題的探究對象,
加上至民國九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起,
台中市政府於復興路四段、樂業路交叉口
共計四百公尺長的鐵(水泥)圍籬,
開放試辦為期半年之自由塗鴉區,
喜好塗鴉的民眾可利用此區域,
盡情揮灑、抒發創意而且不需要擔心被取締。
因市風之多元及開放,
我深信必會有不同的城市風貌呈現,
也因此以台中作為研究探討之主要對象,
再輔以國外案例,
希冀透過兩者的歸納、比較及分析,
提供未來希冀從事塗鴉創作的設計者,
一個參考值和比較,
以期待塗鴉創作者能夠為環境視覺帶來更多美感,
而非公害污染。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