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9日 星期四

設計實務研究法--名詞解釋--潮牌

潮牌網站連結


這應該是一個網拍的網站
但集結了各個潮牌
有興趣的人可以進去看看
瞧瞧潮牌的設計元素和取材

潮牌的英文是什麼?

Trendy brands


潮牌達人講潮牌

簡單的說,非奢侈品的價格卻同樣讓人艷羨,有眾多粉絲的時尚牌子就能算是潮牌。
潮牌就是時尚,卻是窮人們支付得起的時尚。
這一點日本做的最好。
如果你還是不知所云,那就看看一些潮人明星們的穿著。
這個最典型的就是前陣子最惹人眼球的陳冠希兄,
自詡潮人領袖,從頭到腳的潮牌,最熟悉的應該是大嘴猴了。
(下面就是大嘴猴的圖案...很熟悉吧???)

這個八卦的哥們在網上早已流傳氾濫,好像題目就像艷照門裡出現的潮牌吧。
潮人明星自己也創潮牌,
香港有Edison的CLOT,
台灣有小豬羅志祥的Stage,
李燦森的subscrew,
內地有VJ李晨有NIC is coming。
如果你還沒有印象,
那想想街上經常出現的T圖案,
一隻暴力熊胸前寫著I Love(紅心)Stage。
對了,暴力熊也是標準的潮牌。
大嘴猴,邦尼兔,滿街都是。   
這些可以算是普及品牌,再說幾個潮人愛的牌子。
日本算是亞洲的頂級潮流地,
它的A BATHING APE 意為不懷霸氣和慾望,
安於現狀平靜地生活的猿人。
它有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引領著街頭潮流。   
聽說是因為木村拓哉穿著此品牌而在日本走紅的~   
不認識潮牌可以,
但認識潮牌就不能不認識籐原浩。
GOODENOUGH就是由日本潮流教父-籐原浩支撐的。
(Goodenough的作品...很像安逸猿bape的前身...)

VisVim被譽為日本第一潮牌,深受籐原浩力挺,
最厲害的伎倆就是將經典的鞋款加入新的元素重新整合,
來一個借屍還魂,夏天可以穿他的拖鞋。
陳冠希也很挺這個牌子
其實鞋是最好認的潮牌
Bape花花綠綠的圖案
或是有大大標誌的NIKE AF1
Dunk系列都是。
(Nike的Dunk系列)

最後還是不得不說暴力熊。
(這是暴力熊的蜘蛛人公仔)

暴力熊公仔渾身塗滿色彩,

限量發行或是與大牌合作,
每一樣都是著名設計師新力打造。
但是……冒牌貨氾濫。
不過可見潮牌的引力。
BAPE野人頭大家在街上應該都看到過,好多人穿它的仿品。
備註:
本文圖片摘自yahoo及google網路頁面或產品官網
若有侵權請告知/力當改善/謝謝!

設計實務研究法--名詞解釋--潮牌/街牌概念澄清

潮流和街頭的差別?潮牌=街牌嗎?

說明一
街牌泛指街頭元素的牌子,
包含HIPHOP,
滑板等極限運動/塗鴉/音樂等街頭文化
例如SUPREME/STUSSY/XLARGE/TRIBAL...等
潮牌就是這牌子能帶領潮流造成一個熱潮
看TRIBAL 是街牌,
但沒人說它是潮牌
XLARGE是潮牌,只是目前在台灣不潮(2007),
(補充說明...至2009年在台灣已是很潮了...)
因為在台灣是非常奇怪,
跟在外國有不同,
畢竟XLARGE找來合作的牌子也不少,
只是台灣覺得潮牌就是一定要很貴,是非常錯誤的...
SUPREME/STUSSY 都能被冠上潮牌
是因為他們都能帶領一股潮流
所以是街牌也是潮牌

說明二
街牌的涵蓋範圍比較廣
潮牌則比較狹隘
基本上兩者立基的文化都是來自街頭
可是會被冠上潮流兩字的
多半是有著大量的媒體吹捧以及炒作的特徵
因為潮流這個字眼當初就是拿來捧牌子用的
所以潮牌=街牌
但街牌不一定=潮牌
不過這樣的定義
說實在的
沒有意義
如你喜歡某種文化
就去崇尚
不需要任何受到定義的束縛

影像研究專論--廣告案例--蔬果579


心情塗鴉牆

本週因南部家中有事
所以必須向學校告假一次回家
沒辦法上到課真的很可惜
特別是許多的傳播模式尚是一知半解
或許是基礎的專業理論尚不足
未來的日子
我想我要學習的部分還很多

猶記上週下課前老師交待著要尋找相關的廣告案例
想了好幾天
看了許多的廣告 
猛然一天突然在腦海中浮現了這則廣告
以下是我做的一些簡單分析
尚在學習
所以如有訛誤
還請各位看倌不吝指教

廣告案例

1.蔬果579

(1)網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cxaxHwMKaC0&feature=PlayList&p=8234D53F78E6F405&index=11

(2)廣告slogan:
「蔬果,只吃少數幾色是不夠的!」
「蔬果579有豐富的五色蔬果,補充身體一天所需,健康才完整。」
「蔬果579,健康天天有!」

2.以「葛本納模式」解讀

(1)事件E: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民國88年開始,即推動「天天5蔬果」,鼓勵民眾每天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簡單易行的飲食運動,期望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民國93年更進一步推動健康飲食改造運動「蔬果579,健康人人有」,建議全民依不同年齡及性別,足量攝取蔬果份量,即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以有效預防癌症及文明病。

(2)選擇情境可得性:

透過報導、報章雜誌及相關的單位之推廣,加上近年來隨著知識教育等的提升,國人對於健康的觀念也愈來愈重視。

而關於健康的知能,均可在各大媒體、報章雜誌中取得,蔬果579的相關概念也是。

業者也是捉住了健康飲食改造運動的關健點,因此產品名稱特以「蔬果579」來命名,並在廣告中注入了相關的概念和意涵。

(3)感知概念E1:

一般民眾常誤以為蔬果只要有吃、常吃,就能攝取足夠的營養;但廣告中明白指出蔬果並非只是一天少數幾樣顏色就足夠,藉以澄清一般大眾的錯誤迷思。

(4)頻道近用/媒體控制:

業者特以蔬果579命名,並在廣告中塑造出只要一天一瓶,就可以補足一天所需的份量,常保建康,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以下為相關報導。

飲用蔬果汁的四大迷思

台灣癌症基金會於民國88年開始,即推動「天天5蔬果」,

鼓勵民眾每天吃五份新鮮蔬菜水果,簡單易行的飲食運動,

期望降低癌症的發生率。

民國93年更進一步推動健康飲食改造運動「蔬果579,健康人人有」,

建議全民依不同年齡及性別,足量攝取蔬果份量,

即兒童5份、女性7份、男性9份,以有效預防癌症及文明病。

由於現代人忙碌,很少有人有時間充分地吃蔬果,蔬果汁提供了便利性,

且訴求似乎比一般市面上其他碳酸飲料或珍珠奶茶來的健康。

然而,市售蔬果汁產品是否真的健康仍值得探究。

台灣癌症基金會副董事長彭汪嘉康院士也表示:

「市售蔬果汁很難判斷等同於幾份蔬果,

一瓶蔬果汁能提供消費者多少份量的蔬果、是否滿足民眾一天所需,都沒有明確規範。」

然而這些文字宣傳卻嚴重影響了消費者對於蔬果健康飲食之正確認知。

而蔬果汁的廣告誤導也造成消費者的多種錯誤迷思:

★ 迷思一: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
★ 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無法完全取代新鮮蔬果。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的『成人均衡飲食建議量』指出,約每100公克的蔬菜或水果即等於一份的量,但這不等於喝下500公克市售盒裝蔬果汁就等於吃了5份蔬果,且市售盒裝蔬果汁也不全然是100%純果汁,更遑論有新鮮蔬果的營養價值。

★ 迷思二:蔬果種類越多越好?
★ 正解:市售盒裝蔬果汁種類受限、份量亦不足,無法取代新鮮蔬果。

這些蔬果汁的產品,由於業者廣告的訴求及文字的傳達,使得大多數人都認為這些飲料很健康,以為喝了就可以彌補今天少吃的蔬菜水果。甚至許多蔬果汁產品的名都會讓消費者誤以為只要喝了一瓶蔬果汁就可以滿足一天所需的蔬果份量。甚至市面上有業者宣稱自家產品一罐內含32種的蔬果汁,看似種類繁多,事實上每種蔬果純汁含量稀少,而且永遠也只限於這幾種,無法攝取到當季新鮮蔬果。

國泰醫院營養室李蕙蓉組長提醒大家:蔬果汁雖然提供方便性但廣告卻誤導民眾份數的概念,且新鮮的維生素會受到破壞、蔬果種類也受到限制。」

★ 迷思三:喝下去的到底是香料與色素或是新鮮蔬果汁?
★ 正解:要小心選擇避免飲用到香料與色素調合成的糖水果汁。

市售許多蔬果汁純汁含量約只有5%~10%,其餘的都只是糖水、色素與香料。就算其他號稱100%的蔬果汁也多使用濃縮果汁再還原,加工過程中許多營養素被破壞了,珍貴的纖維也一同被去除。

★ 迷思四:市售盒裝蔬果汁比一般飲料健康?
★ 正解:一杯市售盒裝蔬果汁的熱量,相當於2/3杯珍珠奶茶。市售蔬果汁多含糖,不宜因感覺較健康而取代市售飲料作為水分來源,如此一樣會造成肥胖,不利健康。

以現在市面上號稱100%的蔬果汁為例,平均每一百毫升約40~50大卡,每天喝下一杯500毫升的蔬果汁,就攝取了將近一碗飯的熱量、約等於2/3杯的珍珠奶茶。

也就是說,以人體增加一公斤體重約需7700大卡換算,相當於天天喝一杯號稱100%的蔬果汁,約持續一個月就會增胖一公斤,所以蔬果汁的熱量也不可輕忽。

再加上市售蔬果汁為了講求口感通常都會將纖維過濾,然而現代人由於生活步調緊湊、工作壓力大又沒有時間運動,常常會有便秘的問題,新鮮蔬果所富含的纖維是清除宿便、預防便秘、排除毒素的好幫手。

而且,某些癌症、慢性病、消化道疾病和高膽固醇的發病率會隨著飲食中纖維含量增高而降低。

再者,植物中所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其他具有保健作用的化合物,常常都和纖維結合在一起,若只喝蔬果汁就無法完整地攝取這些營養素了。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醫師表示,現代人的飲食習慣都有共通特點:三餐蔬果都很少。

國立臺灣大學生化系教授蕭寧馨也表示,根據食品處2004-2008國民營養初步調查資料,成人的蔬菜攝取量平均2.5-2.7份,水果攝取量平均0.8-1.1份;然而,每日達三份蔬菜的人口比例只有40%,達2份水果的人口比例只有20%。

賴基銘醫師強調,脂肪攝取過多,很容易誘導乳癌、大腸癌、肺癌、攝護腺癌及胰臟癌的發生;而纖維攝取過少除了會造成便秘、腸憩室炎、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現代文明病與日俱增外,也會使罹患大腸癌、乳癌的危險性增加;而多吃蔬菜水果不僅可以獲得不同之「植物性化學物質」,更可以提供身體對抗疾病的生物效應,不只具有抗癌效果,同時還可以減少許多文明病產生,包括痛風、心血管疾病、動脈硬化、中風、肥胖、關節炎及老化等,然而這些都無法藉由蔬果汁來取代。

呼籲政府為市售蔬果汁訂定明確規範

台大生化系蕭寧馨教授也提出,現代人健康意識高漲,未來若要把蔬果汁納入均衡飲食的一部份,政府應該要為市售蔬果汁訂立明確規範,階段性輔導商品標示份量、營養成分,才能與新鮮蔬果搭配以期達到健康訴求。

這裡還是要再一次呼籲消費大眾,若真的要喝蔬果汁,建議選擇當季新鮮食材,以現打不過濾的為佳。另外新鮮蔬果汁含有豐富維生素,放置太久會因光線及溫度破壞維生素效力,營養價值變低,請盡量於5~15分鐘內喝完。 請把握「現打現喝」的原則,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本文文案由台灣癌症基金會提供)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5227

(5)SE:

本廣告先指出一般人錯誤的迷失和觀念,再介紹產品的正面性,以增加可信度,不知情或無法瞭解全面事實之觀眾,就會相信一天一瓶,就能夠攝取到五色蔬果的營養,以達到健康的目的,特別是在這高樓大廈如雨後春筍般的世代,對於忙碌的現代人,或雙薪家庭,一天一瓶,真的可以省下不少時間、不少精力,重要的是,省卻了許多麻煩。

(6)情境選擇可得性:

透過廣告的宣傳,業者和廣告媒體將蔬果579的觀念傳達給消費者,但同時也幫產品的功效轉知給消費者。

(7)對事件敘述的感知:

消費者會擁有「蔬果,只吃少數幾色是不夠的!」、「蔬果579有豐富的五色蔬果,補充身體一天所需,健康才完整。」、「蔬果579,健康天天有!」等的觀念,當時間不夠充裕讓自己天天吃五蔬果時,蔬果汁就成了替代方案,但事實上,蔬果汁並不如廣告中所見,如此原汁原味,如此健康。

3.以「衛斯里和麥克李恩模式」解讀

(1)模式:記者(A)採訪消息給(C)電視台、廣播電台,而C將訊息傳遞給
(B)閱聽人。
(2)本廣告中的A:業者。
(3)本廣告中的C:廣告公司及電視台。
(4)本廣告中的B:一般社會大眾或主要消費者。

其他廣告

1.如房地產廣告

(1)http://www.youtube.com/watch?v=YDYOSEYb6l8

影片中塑造溫馨的感覺,「不論你在何時,無論你在何處,讓我們一起住進幸福。」但是在做房地產的朋友說,其實在台灣,很多建商的建材和架構並非是真的很有良心的,買了,真的會幸福嗎?住了,真的會幸福嗎?這樣的廣告模式也是傳達者的一種手法,而接收者卻無法窺見全貌。

(2)http://www.youtube.com/watch?v=qZP855iKjh8

很多房地產的廣告都是模擬,或以樣品屋來宣傳,但也曾聞有些的樣品屋,是因該屋本身不良,所以以樣品屋來掩飾缺點,如果消費者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就會容易只看到傳達者想傳達的部分。

2009年10月25日 星期日

Sketch

一定要點進去瞧瞧
因採Flash設計
所以按了enter後的download有些慢
但是等待是值得的
接下來的畫面真的有令人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
純白的殼會因游標的移近
而浮現出花紋
打開盒子
出現的是不同形式和媒材的組合畫面
縱使媒材不同
但是畫面卻很協調細緻
另外
每一個在畫面中的黑影一定要點一點
進入其他頁面晃晃
那種進入另一畫面的連結形式
也因不同的黑影而有不同的方式
其中還包含了英式幽默
讓等待網頁的時刻變的一點都不枯燥了
也別忘了要按一按畫面中不同形式的開關
會有令人驚奇的明暗效果
此外
請留意一下離開的案鈕
我們很常見
但卻從未想過應用於網頁上
是會讓人會心一笑及芫爾的設計
最後
別忘了打開喇叭
享受一下美妙的音樂哦!
心情塗鴉牆
無意間在某部落格看到一篇介紹英國倫敦Sketch餐廳的文章
從餐廳的外牆
就放進了設計
簡潔的白色磚牆
給人舒適的感覺
但輔以鮮紅色且採半透明壓克力材質的Sketch招牌
Sketch的字樣在招牌右下角
大方明瞭
在國外
招牌也是城市街道藝術的一樣
而這鮮明的招牌也確實有畫龍點睛之效
讓人一眼就被這萬"白"叢中的一點紅給吸引住
除了簡單素雅的門面 
最讓人驚奇的
是牆壁上立了一尊沒有臉、生殖器明顯呈興奮狀態的白狗雕塑!
除此之外
踏入餐廳
又是別有洞天
Sketch主要分為五個部分
分別是
The Lecture Room & Library
The Palour
The gallery
The east bar
The glade
其型態為餐廳、下午茶輕食、展覽藝廊及酒吧等
非常的多元
走進餐廳
映入眼簾的
是挑高的長廊
裝飾著名家設計的椅子
且椅子和牆壁連成一氣
極簡的灰色透出一絲詭譎但不失優雅
充滿了現代感的設計長廊的地板上
所見到的是彷彿採用白粉筆畫出的跳格子遊戲圖形
長廊的古典氣派與天真童趣結合
卻一點也不突兀
讓人心中不免有個"妙"字!
長廊的右手邊即為喝下午茶的地方The Palour
在這個空間
不只供應下午茶
另有提供早餐
日間輕食以及甜點外帶,
到了晚上則變成Lounge Bar
餐廳四周
以華麗的球型吊燈為裝飾
各種形狀顏色的沙發、扶手椅
無不散發著濃濃的法式風情
但室內的格局裝潢
卻又保留了舊日的新古典風格
好一個英法混合風啊!
而最令人驚喜的則是甜點櫃
遠看以為是一張貴族的肖像畫
可定神一看
中間的綠色圓形圖像
竟然是一個透明玻璃櫃
裡面排列著華麗如珠寶般的法式甜點!
巧妙的設計
且帶有英國才有的英式幽默在其中
Sketch的網站設計
也是擁有這樣的風格
有興趣的人一定要點進去瞧一瞧!
<以下摘自該部落格的部分內容>
The Palour乍看之下是個古典華麗的地方
但若在細微部分仔細一瞧
裝飾的畫作蒙娜麗莎變成石油廣告
各個裝飾品都變成滑稽的嘲諷作品
端莊典雅與幽默戲謔同時存在
這使我對英國的經典與前衛由衷的佩服起來啊!
說到Sketch的空間設計
就一定要提到Noe Duchaufour Lawrance這位這位法國設計師
Sketch除了餐廳The Lecture Room & Library是由另一位設計師
Gabhan O keeffe設計外
其餘全是出自Noe Duchaufour Lawrance之手
當他在設計The Palour的空間時
就刻意保留很多古老的空間元素(如圓頂與壁畫)
加以混搭新式風格
他希望空間能呈現著新舊時代的呼應
這樣的風格不但不會相互排斥
反而是古典與現代的一脈相承
他曾說:「你可以帶你的祖母來這裡!」
這真是個可愛的想法啊!
再來要介紹Sketch最令人震懾的部分
洗手間
一顆顆大型的雞蛋
原來是一間間獨立的廁所
著實的超現實設計
男廁的燈光是藍色的
而女廁則是透著粉紅色的光
在洗手間裡面還有喇吧音效
這個空間設計也是出自Noe Duchaufour Lawrance之手
他戲稱這裡為Egg Bar
Sketch
自大處著眼
也自小處著手
從外到裡
無一不令人驚嘆
也無一不令人驚艷
有機會
真的希望能去走一遭!
本文相片及資料取自:http://www.wretch.cc/blog/tupeishih

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影像研究專論--相關資料--第一章--傳播理論

傳播符號學--第一章--傳播理論

  • 源起
  • 商楠(Claude Shannon)和韋佛(Warren Weaver)的《傳播數學模式》
  •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1949 ; Weaver, 1949b)
  • 一般均認為是傳播研究的起源之一。
  • 它是「過程學派」-也就是定義傳播為訊息傳輸過程的典型代表。
  • 商楠和韋佛的傳播模式基本上是一個極為簡單的線性過程
  • 它的簡約性(simplicit)了許多後續發展,但其線型(linear)和強調過程的性質卻招致眾多的批評。(P19)
  • 商楠和韋佛將傳播研究的問題劃分為三個層面:
    A (技術層面) 如何精確地傳送符號(symbols)?
    B (語意層面) 傳輸符號如何傳達出精確的原意?
    C (效果層面) 接受後的意義如何有效地影響預期行為?
  • 屬於層面A的技術問題最易明瞭,也是當初發展此模式企圖闡明的重點。
  • 商楠和韋佛認為意義是包含在訊息之中,因此只要改善譯碼的過程,便會增加語義的正確性。
  • 但是這個模式無法指出其他同樣會產生影響的文化因素,意義不但需要從訊息中瞭解,更需要從文化中理解。(P20)
  • 來源意指決策者,也就是說,來源可以決定運送哪些訊息,或是如何進行訊息篩選的工作。
  • 被選取的訊息會經由傳輸器(transmitter)轉化為信號(signal),再透過管道傳到接收器身上。(P21)
  • 噪音:
  • 在此模式中,「噪音」(noise)是指在傳送和接收的過程中,來自於非訊息來源所想要傳達的任何外來訊息。(P22)
  • 但後來噪音的概念已經延伸意指任何非訊息來源的訊號,或是使原有訊號不易精確譯碼的事物。(P22)
  • 語義噪音是指那些在傳播過程中,並非訊習來源想傳達,卻造成訊息接收上的意義扭曲。(P22)
  • 噪音,無論其起因於管道、聽眾、傳送者或是訊息本身,它總會混淆傳送者的意圖,因而限制當初想要傳送的資訊量。 (P22)
  • 層面A的資訊是用來測量信號--也就是可供輸送者選擇的數量,而與內容無關。(P23)
  • 信號是訊息(如聲波、光波、電流、觸感等)的物理形成。(P23)
  • 語義系統無法像層面A的信號系統一樣,以數字做精確的界定。因此要將資訊數量化就顯得較為困難,也似乎根本不恰當。(P24)
  • 預測性和選擇性的概念確實是理解傳播意涵的關鍵要素。(P24)
  • 冗贅性和不冗贅性:
  • 冗贅性(redundancy)的概念與「資訊」的關係相當密切,冗贅性是指在訊息中可以預測和約定俗成的部份,與其相反的的是不冗贅性(entropy),冗贅性具有高度的預測性,不冗贅性則反之。(P24)
  • 在理論上,傳播(溝通)無需冗贅性即可進行,但實際上,這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等於零。某種程度上反覆的冗贅性對於實際的傳播(溝通)是相當重要的。(P25)
  • 商楠和韋佛說明冗贅性如何促進解碼的正確性和如何幫助人們去檢視錯誤。(P25)
  • 慣例是冗贅性的主要來源,可使人們易於解碼。(P26)
  • 增加冗贅性也有助於解決不冗贅性訊息傳遞時所遭遇的問題。(P26)
  • 冗贅性也有助於解決觀眾方面的問題。假如我們希望能夠爭取廣大的異質觀眾,訊息就得設計成具有高度的冗贅性。而針對特定小範圍、異質的觀眾,則需要較為不冗贅性的訊息。(P26)
  • 管道的不同也會影響到訊息中的冗贅性程度。(P26)
  • 冗贅性的首要功能是它有助於解決實際的傳播問題,這些問題與偵測正確錯誤以及管道、噪音、訊息性質和閱聽人有關。(P27)
  • 將訊息結構化的工作必須依據既有的模式或慣例才能達成,這正是增加冗贅性和減少不冗贅性的作法。(P27)
  • 越是受歡迎的大眾藝術,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就包含越多的冗贅性,傳統民歌或電視影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P28)
  • 一種藝術形式或風格很可能會突破現有的慣例,這對那些立即接收到的閱聽人而言是一種不冗贅性但它也可能如同那些為人熟悉和接受的慣例一般,逐漸建立自身的規則,並因此增加自身的冗贅性。(P28)
  • 「社交溝通」指的是那些沒有新意、沒有資訊、是為使現存管道得以暢通的傳播行為。(P29)
  • 社會心理學家討論「自我驅策」(ego-drive)指的是人們希望被他人注意認同和接受的一種需求。(P29)
  • 冗贅性通常具有穩定地位、抗拒變遷的力量;不冗贅性則是令人不適,具有刺激、震驚的性質,也較難達到有效的溝通。(P33)
  • 管道、媒介、符碼:
  • 管道是三個概念中最容易定義的,它僅是信號傳達的物理形式。
  • 主要的管道有光波、聲波、廣播電波、電話線、神經系統……等等。(P33)
  • 媒介基本上是指將訊息轉換成符號,並可在管道中傳送的技術或物理方法(P34)
  • 管道的性質及其用途可以決定媒介的物理和技術性質,而這些媒介的性質決定它輸送的訊息範圍。
  • 媒介劃分為三類:(P34)
  • 一、 現場媒介(the presentational media)
  • 聲音、臉、身體等等。
  • 運用語言表情手勢等自然的語言來進行溝通。
  • 由於溝通者本身就是媒介,所以他必須在場,這一類的媒介在當時被限制在當時當地才能發生。
  • 二、 再現媒介(the representational media)
  • 圖書、繪畫、攝影作品、文學、建築、室內裝潢、花園景觀等等皆屬此類。
  • 各種使用文化美學上的慣例去製造「文本」的作法皆屬於此類媒介。
  • 它們是在現和具創造性的,它們製造出第一類媒介(現場媒介)且可獨立於傳播者存在的文本,他們生產溝通的作品(work)。
  • 三、 機械媒介(the mechanical media)
  • 電話、收音機、電視、傳真機等等。
  • 它們是第一類及第二類媒介的傳遞者,而第二類和第三類的媒介的主要差異在於後者使用的是機械管道,也因此受到較多技術層面的限制,而且也比第二類媒介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擾。
  • 閱聽人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最近乎它兩旁的媒介。換個方式來說,若是他們得不到某一個媒介時,就會以兩旁其中之一來替代。(P35)
  • 符碼是一個文化或次文化成員所共享的意義系統,它由符號(指涉它本身以外的物理訊號)和慣例規矩共同組成,決定這些符號在何種情境下,如何組合使用,進而形成更複雜的訊息。(P36)
  • 符碼和管道之間的關係是最單純的一種。管道的物理性質顯然學定了它們傳送的符碼性質。(P36)
  • 傳播是透過媒介傳送文化共有符碼而產生的。(P37)
  • 回饋:
  • 就是接收者將反應傳回給傳送者。(P38)
  • 有些傳播很難進行回饋。
  • 雙向的廣播和電視允許訊息交替傳遞,確實具有某種回饋的功能,但這顯然不同於面對面時所產生的回饋。(P38)
  • 回饋的主要功能即在幫助傳播者因應接收者的需要和反應而調整其訊息。(P39)
  • 回饋在目的和來源之間差入了一個循環,它卻不破壞模型的線型性,並使訊息的傳遞更有效益。(P39)

影像研究專論--課堂筆記--第二章--其他模式

傳播符號學--第二章--其他模式
1.商楠與韋佛模式:
(1)不著重人,主要著重在技術。
(2)著重傳播管道。
(3)改善設備器材的干擾,如噪音。
*噪音:
*任何非訊息來源的訊號,或是使原有的訊號不易精確譯碼的事物。
*任何語言/訊號受到之干擾。
2.葛本納模式:


(1)仍以線性模式為主幹。
(2)事件→選擇情境可得性→感知概念→媒體控制→形式/內容→選擇情境可得性→對事件敘述的感知(會以個人的內在模式來選擇外在的刺激)。
*專制國家「可得性」很低。(如把國外的媒體、外電鎖住。)
*經濟能力弱「可得性」低。(如經濟狀況差,無法裝無線電視,則媒體選擇少。)
*感知是有感覺、情緒、主觀判斷的。
*感知關連到文化。
*SE:表現形式影響表現的內容。
*如:
◎電視新聞和報紙的內容/呈現方式均不同。
◎電視新聞有影像的壓力,報紙的則有文字內容的壓力。
◎所以電視新聞會以傳達者的主觀角度選擇拍攝的內容和剪輯方式,而報紙則會加油添醋。
*此模式結構:從不同的管道去瞭解事情的全貌。(如:背論語--家長認為是老師的問題,但事實是老師受到上層要求。但背論語並非老師要求的,所以家長很難瞭解事情的全貌。)
*閱聽者:有全盤接收、漠不關心或帶批判者不同類型。
*近用性:
◎ 決定E及SE的傳送是由「誰」決定的,是近用性所關注的。
◎ 近用媒體是權力運用和社會控制的方法。
*可得性:能幫助決定什麼是被確實認知的,它是一種選擇的形式,但在傳播模式中,不是由感知者決定,而是傳播者(愈民主這樣的困擾愈少)。

3.衛斯裡和麥克李恩模式:
(1)加入編輯與傳播(C:如報紙、電親新聞)的新要素。
(2)如記者(A)採訪消息給(C)電視台、廣播電台,而C將訊息傳遞給(B)閱聽人(一般社會大眾)。
(3)現在A 和C扮演主宰的角色,B只能任其擺佈。(B能接收到的信息等同是瞎子摸象。)
(4)大眾傳播信息是透過人的加工加料。
(5)課堂上:雙向的 / 大眾傳播:單向的(如相信的人:任其宰割/批判性的人:會存疑。)。

4.雅各遜模式:

(1)結合了「過程」和「語意」學派,形成一個雙重的模式。
(2)「發話者」傳遞「訊息」給「收話者」, 其訊息必指涉外在事物,他稱為「情境」, 形成三角模式。

再加上「接觸」(包含管道,如手機等。): 發話者與收話者之管道與心裡接觸

另一個是符碼,是訊息構成的意義共享體系。

(3)雅各遜發展一個對應的結構來解釋這六項功能。
(4)模式與模式化其價值在於:
*系統性的顯示了所涵蓋的領域特質。
*指出這些特質間的相互關係。
* 功能:
◎情感功能:
*使信息有個人色彩,如情詩;但如新聞報導就不能帶情感。
◎企圖功能:
*此模式的終點,在接收者身上產生的效果。
*在一般的命令或宣傳中,這項功能是最重要的目的。
◎指涉功能:
*探究訊息的真實意圖。

(以上三項幾乎等同紐康模式的A、B、X。)


◎詩意功能:
*美學功能。
*訊息與他本身的關係。
*補充-艾克:艾森豪總統。
◎社交功能:
*使管道暢通,維繫接收者與傳達者間的關係。
*連結物理和心理二個層面。
(如廣告:久了沒看到,閱聽者會思考是否產品已下架,如經常出現更新,則希望消費者記得,要買時請把我列入考慮。)
*含有慣例。
*像是訊息中的冗贅性(約定俗成,易理解的。)。
◎超語言功能
*用來指認使用的符碼。
*如:
*謝理法(發)--垃圾美學。
*看到人生活的百態—窮人富人的垃圾一定不一樣。
*為什麼垃圾到美術館成為藝術?因為「美術館」這就是超語言功能。
*為什麼人會覺得電親台的新聞報出來就是真的?因為「電親台」就是超語言。
*如名牌、品牌:有共同的立場在裡面。

2009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環境視覺規劃與設計--公共藝術--相關文獻

一、90 年代台灣公共藝術之研究/A Study of Taiwan’s Public Art in 1990’s

摘要

公共藝術是一個多元、複雜與發展中的研究課題,
本論文僅嘗試提供一個九O 年代台灣公共藝術觀念深層探討的理論建構之基礎論述,
從台灣公共藝術的形成背景、執行成效、結構分析、美學探討、推動困境等進行分析。
提出公共藝術絕對不是一件單純的工程採購、藝術創作、行政業務
甚至是環境美化等個別性之議題,
也不是單純以公共空間中的藝術做為唯一的公共性判準,
更不是一種捨棄歷時性的、去身體化的概念來實踐。
最後,本文指向公共藝術是涉及了整合社會性、公共性、歷史性、空間性、藝術性與文化性之跨領域的意識觀念之課題

全文共分五大章節。
九O 年代台灣公共藝術的發展,與社會文化脈動息息相關,

因此第壹章節從台灣地方文化的轉變、公共藝術觀念的發生
以及台灣公共意識的崛起來重構台灣公共藝術建構的歷史與社會背景。

第貳章節實質分析台灣公共藝術形成的立法過程、
實驗性極強的九個公部門示範案例推動分析、
民間案例(鹿港裝置藝術大展)衝突的研究等等,
概說九O年代台灣公共藝術實踐的現象。

第參章節則回歸到公共藝術的生產過程之建構,
從「藝術家」(藝術創作)、「公共空間」以及「民眾參與」的角度,
分析公共藝術生產過程中的三大要素,
並探討由政府與專業者協助底下,
透過藝術家、公共空間以及民眾參與的途徑,完成公共藝術設置的過程。

第肆章節則深入分析公共藝術的美學議題,
從「存在」價值、「環境」責任與「空間」權力等等面向探討公共藝術的美學內涵。

第伍章節則是具體的提出本文對於公共藝術的反省,
分別從「溝通」、「參與」、「時態」以及「環境主體」等面向,
指出九O 年代台灣公共藝術的問題在於
「缺乏溝通行動」、「虛假的民眾參與」、「歷時性思考的不足」
以及「環境主體性的消失」等等,檢討九O 年代台灣公共藝術建構之困境。

二、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關係之研究─以新竹地區公共藝術為例/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reators』Concept And the Society Apprehension of Public Art-A Case study on Public Art Work in Hsin-Chu Area

摘要

對藝術創作活動而言,公共藝術不再只是個人感情的發洩與風格的展現
它將包含更廣的思考層面,
除了創作者的個人風格、專業背景之外,
公共藝術創作還要面對複雜且直接的大眾問題。

無法與民眾產生共鳴的公共藝術創作,
也就是忽略了使用者角度的思考,
將會喪失公共藝術設置的目的與意義,
因此作為一個公共藝術創作者,
如何兼顧藝術性與公共性,是值得省思的課題。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即在探討公共藝術創作者的創作理念,
並調查其與民眾解讀間之關係。

研究過程中以文獻分析法找出公共藝術相關議題的研究狀況,
並建立公共藝術創作的理念基礎;
其次,透過創作者訪談來取得公共藝術的實際創作思考及原創理念;
最後,輔以對一般民眾進行公共藝術解讀的問卷調查,
以獲得民眾對公共藝術作品解讀結果之資料,來回印證研究觀點。

本研究根據訪談內容及問卷調查結果之分析,提出研究之結論為:

一、公共藝術創作者思考面向為:
1.藝術性面向上,多以作品放置的週遭環境因素為考量重點。
2.空間環境面向上,會以周圍環境的「物質環境」與「非物質環境」提出的創作思考,並適時加入作品特性的考量。
3.公共性面向上,多以強調觀者在視覺美感經驗上以及觸覺親近性上的感受。

二、公共藝術創作者會遇到的「公共性」困難有:
1.行政方面:行政程序的繁瑣、公共藝術設置時程與建築無法協調、執行單位將公共藝術視為一項工程、創作者理念評審或主辦單位意見的不同
2.個人方面:尋找材料與工廠、媒材製作上因量體過大而不好掌握。而為其所做的改變與解決方法有:
(1)行政方面:成立或加入公共藝術團隊、尋求熱心的主辦單位。
(2)個人方面:培養創作者的耐性與溝通能力,以及創作心態上的調整。

三、公共藝術創作者理念與民眾解讀間的差異及平衡之道為:
1.藝術性面向上,以表現形式與色彩看法較易一致,而對作品主題與內容的理解力不同;平衡方式為創作者的創作理念以民眾共同意識為出發點,並適時加入有詳細解說之作品說明牌
2.環境空間面向上,對設置地點環境特質與空間需求的認知有落差;平衡方式為創作者事前對民眾的環境認知要有深入的調查瞭解。
3.公共性面向上,以視覺互動為重的表現方式多能達到預期效果;除了保有視覺接觸的互動方式外,創作者可讓作品延伸出聽覺、觸覺等其他感官的互動方式。

根據上述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提出對公共藝術創作者、公共藝術執行單位以及後續研究等方面之建議。

三、公共藝術設計手法被接受程度研究—以高雄市為例/A Study on Extent of Acceptance in Public Art Design– Case Studies in Kaohsiung

摘要

當全球快速的發展,人類的價值觀及對環境的感知也相對改變,
目前台灣正處於多元文化激盪的時代,
隨著社會、經濟與環境的變遷,全球化時代的洪流正考驗著我們,
唯有藝術仍是不變的價值;
藝術含有人為意義的審美活動,藝術品並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它只表示藝術家對情感形式的瞭解,
而藝術的功能,使靈魂平靜,心靈與永恆的律動中,
透過辨證,而逐步接近永恆美的理念,
接受美的陶冶,可以純淨化人類的靈魂,達到絕對美的境界,
可使宇宙間的事物導向正確、和諧、幸福,
激起人類高級理性的快樂,促進精神動力的開展。

本研究藉由高雄市部分案例之
公共藝術作品與市民、環境的互動關係、設置位置、場所演譯性...等等,
試圖找出其在都市空間所扮演的角色及對生活美學的實質教育意義,
研究範圍著重於作品與公共空間、都市環境之間的關係,
包括
作品的量體、材質、色系、燈光、休憩、設計緣起、教育、人群活動、心靈提昇…等等,
藉以瞭解公共藝術設計的手法對提昇生活美學與民眾的認知進行比對會呈現何種差異,
且民眾對於作品的設置滿意度及互動關係來分析作品設置的成效是否符合設計初衷,
作為日後各機關執行公共藝術設置之參酌依據。

本研究調查問卷內容,挑選於高雄市現行熱門之景點,
並針對五個點所設之公共藝術作為案例分析,
針對民眾對採行案例之問卷意見表進行分析,
藉此深入瞭解民眾對於現今高雄市公共藝術施行之部分案例的接受度,提出具體建議;
研究結果顯示在民眾認同感的部分一致顯示公共藝術的設置有助於
提昇自我美感作用、美化環境、提昇視覺美感的功能,
在心理層面讓人產生藝術感、優雅感、舒適感,
甚至產生對地方的歸屬感,
並顯示其公共藝術之設置對於高雄市行銷有拋磚引玉的效果,
讓高雄市成為國內其他開放空間競相模仿之對象。

四、台北捷運公共藝術設計與社區民眾互動之研究─以南勢角站為例/A study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ublic arts in Taipei MRT and the peopleof the community ─ A case study on Nanshijiao Station

摘要

公共藝術是將藝術創作概念與民眾生活空間相結合的藝術形式。
在公認為呈現公共藝術最佳場域的捷運站這個公共空間,
要如何發揮與利用,展現公共藝術真正地功能與價值,是個值得探討的課題。

本研究目的是以個案深入分析,
透過捷運南勢角站公共藝術實施經驗,
瞭解公共藝術設置的實際情形,
深入訪談捷運南勢角站公共藝術創作者原創理念,
並到捷運中和線南勢角站現場隨機性抽樣,
對社區民眾以面談式做問卷調查,
探討社區民眾對公共藝術的認知、以及捷運公共藝術對社區民眾在精神層面上的影響。

本研究在結論中,
再次舉證「創作者、公共藝術作品、環境空間、觀賞者」四者的互動關係,
並以藝術心理學、藝術社會學的角度,來解釋本案例公共藝術創作思考發生狀態之
過程、藝術品呈現階段、傳達意義,
探討其對社區民眾互動關係中產生的認知差異原因,
進而討論台北公共藝術的角色定位與功能評析,
希望能提供都市公共藝術相關領域發展施行的參考。
最後提出加強捷運公共藝術的宣傳、
與站體注重地緣性的整體規劃、
以及公共藝術介入捷運工程規劃的時間點等建議,
希望公共藝術在大眾捷運這個公共空間表現的更臻完美。

設計實務研究法--關鍵字--Sub-culture/Street Dance/Hip-Hop相關文獻

一、街舞與青少年的次文化/陳怡妘

摘要

街舞起源於美國街頭舞者的即興舞蹈動作,
而這些街頭舞者多半是以黑人或墨西哥裔人士為主,
或許正是因為其『窮人娛樂』的特質,
使得這些街頭舞者成天在街上跳舞,
自然而然就形成各種多元的派系,
也很自然地在他們所跳的舞蹈上發展出各式各樣的風格。

你跳舞學舞不是為了比賽,競爭,是你真ㄉ喜歡Hip-hop,
你聽Hip-hop音樂,你感受到音樂,然後你跳出來,要真心的去感受音樂。
少年喜愛的街舞,已經形成一股風潮,
連台北市教育局都正式宣佈將普受青少年族群喜愛的街舞,
正式列為臺北市教育局的體育休閒推廣項目,大力鼓勵學生參加。

本篇將略為記載街舞與青少年次文化以及相關資訊。

本文共分六章:

前言
一、街舞
二、對街舞的感想
三、青少年文化
四、街舞!次文化?
五、街舞未來的展望
六、結論

關鍵字:街舞,青少年文化,文化霸權,未來展望。

二、台灣街舞者服裝造型特徵與延伸義之多重個案研究/謝雅欣

摘要

街舞文化為台灣近幾年盛行的青少年流行文化之一,在外觀上呈現出一種多樣化的視覺符碼。

街舞源於60 年代美國黑人所創之次文化,
傳至台灣,經由在地化的融合,
街舞在台灣已經有了全新的面貌出現。
街舞所使用的服裝造型在當代視覺文化當中,是具有台灣當代特色的視覺符碼之一。
然而文獻中台灣街舞服裝造型之特徵與延伸義研究仍相當缺乏,
因此本研究旨在認識台灣街舞服裝造型之特徵和瞭解個案所傳達服裝造型之延伸義。

以2005-2006 年臺北市、高雄市等地區的台灣青少年街舞文化現象為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為符號學分析法、多重個案研究方法。

研究資料取自參與觀察、圖片蒐集、深度訪談。
資料分析方法為台灣街舞服裝造型之系譜編碼、風格之分析、多重個案風格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寬大之嘻哈服飾已非街舞者們唯一之選擇,時尚流行等多元風格亦滲入其中;
(二)女性舞者之街舞服裝配件較男性舞者多,但是同樣的都是為了吸引別人的注意為主;
(三)舞者透過一些媒介尋找服裝造型參考對象,不論是純挪用或再創造出屬於街舞者獨特品味之服裝造型;
(四)台灣街舞者依照自己對於服裝造型的理解來建構服裝造型的延伸義,他們模仿、挪用美國嘻哈之服裝元素,融合流行服飾之符碼,並依照自己的個性與經驗來創造服裝造型的特徵與延伸義。

關鍵字﹕街舞、服裝造型、符號。


三、嘻哈品牌行銷之分析探討及創作(Hip-Hop Branding and Marketing Plan)/李婉菁

摘要

嘻哈文化從70年代的崛起到如今成為一股文 化力量,
它的影響力顯現在電影、時尚、廣告、運動…等領域裡。
這股力量在台灣已潛移默化深入年輕人的生活環境中,
有許多的人身上已有嘻哈特質或元素,
但並不知自己就已是嘻哈風格,
這種裝扮風格儼然成為年輕流行的認同與指標,
而造就新的市場商機,
能成功打造其嘻哈流行形象,
勢必能抓住年輕消費市場。


本文將簡略介紹嘻哈文化的歷史源流
再分析探討嘻哈文化在台灣的現況再創造出模擬的嘻哈品牌。

關鍵字:嘻哈文化 ; 深入訪談 ; 品牌行銷 ; 問卷調查 ; 街舞 ; 街頭塗鴉 。

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2009福興文化創意國際雙年展



心情塗鴉牆

這二天的課程好像戶外教學一般
雖然只是換了個教室
從台中換到了彰化
從校園移到了穀倉
但是就像福興穀倉的名稱一般
我們帶回了

滿滿的...
黃澄澄的...
粒粒分明的...
且顆顆結實的稻穗...

接觸設計不深
所以前來分享的
許多享譽國際的設計師
多半是我不熟悉的

即便如此
設計是無國界的
就像舞蹈/戲劇/音樂
也是如此
透過作品的呈現所有語言在與作品交會的瞬間全是英雄無用武之地了

二天來的研討會
所有的主題我都很喜歡
也喜歡這種拓展視野放眼國際的感覺
而其中有幾位老師的作品更是讓我有高度共鳴

一位是法國的Curchod
這位專為小劇場製作海報和插畫的設計師
讓喜愛劇場文化和表演藝術的我有很深的感慨

猶記去年到法國旅行時
一個星期五的傍晚走在街道上
瞧見大排長龍的景象很是好奇
便也上前湊熱鬧
本來以為群眾是等著排隊進電影院觀賞電影
因為這種全家攜家帶眷排隊看電影的情景經常在台灣的影城屢見不鮮
但一問之下
才知道來者均是為了進劇場看舞台劇
當下真的有莫名的感動...

文化水平與重視的程度在當下之差異鮮明易見

反觀台灣
小劇團的生存是難之又難
好大的反差...

我想...


看戲 
是一個文化
是一個藝術

美感
真的是要自幼小培養起
而文化水準
亦是如此

此外
李明道老師的作品也是讓我嘆為觀止
可能是因為老師對於時下流行及潮牌均有所涉略
而這也反應於他的作品中
最讓我訝異的
是我之前找的台灣潮牌成功案例Pizza Cut Five也和他合作
製作了"十八銅人"這個新品牌
設計...真的是無遠弗屆...

再來是黃心健老師的互動媒體和Onedotzero的動態影像
特別是Onedotzero也有結合塗鴉的作品
還有許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創意在其中
真的讓我除了震撼還是震撼!

其他設計師的作品和解講
著實讓我心靈很是充實
收穫特別多
過些時日好好消化後
再努力的一一介紹上來!

新聞內容

(彰化縣文化局提供)

「福興文化創意國際雙年展」自10月17日至12月17日,
在福興穀倉展出,希望讓彰化躍登國際舞台,
並增加彰化縣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上的曝光度與產值。

【記者郭明安/彰化報導】

彰化縣福興穀倉「福興文化創意國際雙年展」,
自10月17日至12月17日,在福興穀倉展出,
記者會由副縣長張瑞濱主持,
策展人林磐聳教授,
及鹿港當地的工藝家施鎮洋、施至輝、陳萬能、黃媽慶、李奕興、施教鏞、陳朝宗等人,
也受邀參加。


副縣長張瑞濱表示,
本次國際雙年展,
邀請了台灣、日本、韓國、英國、瑞士、香港、印度等國家的藝術家,
以傳統與現代、文化與商業、自然與人文、
本土與國際、男性與女性、青年與熟年等
不同面向的相對組合作品,進行「對話」。

林磐聳教授強調,
「對話」本身也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不但可跨越個人的自我藩籬,
摒除語言、文化或地域的隔閡,
也可以搭起溝通理解的橋樑,
而這種「異中求同、同中求變、包容共存」的對話方式,
除了在獨特差異中尋求普遍共通的迴響之外,
更將啟迪新的觀點與新視野,
使藝術文化的創造,
得以從既有的成就中持續躍進。

「福興文化創意國際雙年展──對話」內容多元豐富,
包括「彰化在地工藝」、
台灣米食包裝及文創設計特展、
「彰化意象」中部藝術設計院校創意設計聯展、
「原光再現」文化創意設計展、
「古早再見」創意設計展及假日文化創意市集、
文化創意工坊教學等活動。

另一方面,
還結合國內文化創意相關的設計專業團體、中部地區藝術設計院校,
共同開創生動多樣的展出內容與呈現形式。

文化局副局長陳允勇表示,
福興及鹿港地區長期的文化發展,
造就其輝煌的文化,
呈現在地獨特的生活樣貌,
福興及鹿港地區有為數不少的工藝匠師,
作品的質量都非常的優良,
是台灣文化創意的重鎮。

彰化縣透過福興文化創意國際雙年展,
整合福興及鹿港地區的藝術家、文化資產等資源,
並與國外藝術家進行互動,希望讓彰化躍登國際舞台,
並增加彰化縣文化創意產業在國際上的曝光度與產值。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設計實務研究法--成功案例--台灣潮牌Pizza Cut Five

心情塗鴉牆

我一定要大大推一下
很崇拜的akibo李明道老師和Pizza Cut Five也有合作
因......
PIZZA CUT FIVE邀請到
黃熙文、可樂王、林政德、阿推、凱西、AKIBO 李明道、
JAHAN LOH、PHALANX、PIZZA CUT FIVE、Justina Zun-Zun Chang等
十位來自漫畫、插畫、動畫、潮流界的藝術家,
以十八銅人為核心概念打造全新形象。

潮牌不虧是潮牌
難怪李明道老師會想為
捷運雙連和中山站的街舞孩子們設計機器人音響
太崇拜您了!!!

品牌介紹

1.品牌:PIZZA CUT FIVE 鬍鬚張聯名
2.品牌故事:
「0800-38-5252」一通電話,Pizza送到家!
別懷疑!
當你看到身穿「call me」t-shirt、騎著粉色速克達的pizza外送員,
穿梭在台北的大街小巷,
即時為你送上最新鮮、美味的創意t-shirt。

【Pizza Cut Five】設計團隊以獨特的創意思維,
將Pizza店的概念原汁原味呈現在誠品116台北概念店中,
不僅有專人外送服務,
更饒富趣味的將t-shirt代替一片片的Pizza置於冷藏櫃中陳列,
讓人彷彿置身於Pizza店的錯覺。

(個人想法:
覺得Pizza cut five捉住時下正夯的宅經濟...
除了網路購物...
更瞄準了消費者不愛等待的心理...
而以"一通電話服務到家"的行銷策略來引人注目...
我覺得這是很聰明且有創意的!)

這個內餡豐富的創意Pizza,
先是用30%"設計"發酵,
再加入30%"音樂"調味,
與40%的"創意"一起烘培而成的百分百無敵美味Pizza,
最後再以精緻原吋Pizza盒來完美呈現,
這無法單單用嘴巴品嚐,而是要讓你用全身去體驗這煥然一新感受。

(個人想法:
在包裝上Pizza Cut Five顧名思義
採用一貫的主題
就是Pizza盒
甚至連外送的機車樣式也是模仿知名Pizza店的外送摩托車
再配上超可愛的粉紅糖果色
在路上行走時
不只引人側目
也是宣傳行銷的手法...)


由【樓上】設計團隊所創立的街頭服飾品牌【Pizza Cut Five】。
以Pizza快送的概念為出發,
當你在毫無穿衣想法的時候,
就交給【Pizza Cut Five】來替你打造全新穿衣LOOK。

回歸基本的穿衣哲學,以T恤為基礎,
加入天馬行空的創意概念,
以及令人驚艷的設計圖像,
絕對可以一解你穿衣的渴望。

【Pizza Cut Five】誕生於2005年5月,
取名【Pizza Cut Five】主要是團員們
都非常熱愛日本澀谷系教主【Pizzicato Five】的音樂與視覺形象,
藉由這樣的名字,向【Pizzicato Five】致敬。

在2007年7月邁入新的里程,
從網路通路到台北第一間時尚概念店,
將創意更貼近喜愛【Pizza Cut Five】的朋友們。

(個人想法:
Pizza Cut Five還有一項很特殊的行銷手法...
在某些創意設計T上
都有符合該創意的小貼紙貼在衣服上...
讓T看起來更可愛...
曾有消費者為了是否要拿掉貼紙而苦惱...
而上知識網詢問
也成了Pizza Cut Five的免費廣告...
有趣...且易吸引消費者!)
ABOUT THIS T-SHIRT:
"sister freedom"Tee是以野宮真貴略帶神秘氣息的臉龐作為設計,
同時這也是1996年Pizzicato Five出品的"sister freedom tape"EP,
這張也是Pizzicato Five全盛時期的專輯,
這張可說是涉谷系的代表之作。
這次以Freedom作為概念,向1996年時期的P5致敬!
備註:
本文圖片摘自yahoo及google網路頁面或產品官網
若有侵權請告知/力當改善/謝謝!

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影像研究專論--課堂筆記/相關資料--傳播導論

影像研究專論


98/10/11作業:
*閱讀後可收集相關的廣告
*閱讀:導論、第一章、第二章(about過程學派)
*名詞解釋:
噪音、
冗贅性(可預測、約定成俗的、感覺沒什麼創意,但訊息很清楚明確。)、
不冗贅性(隱喻多、需要解讀符號的、創意比較高,但不易解讀。)
*閱讀摘要

導論
1.訊息需要轉譯才能被解讀。
2.攝影、影像是一種媒介。
3.馬克思主義?
(1)社會主義。
(2)理想主義。
(3)希望尋找一個平等。

*補充:
任何基於共同的所有生產、消費、自治的社會安排。
包括這樣的社會或實踐方法,以及提倡這樣的理論,都稱為共產主義。
要達到共產主義,需要經過長期的發展,
根據馬克斯與恩格斯對社會發展預言,
人類社會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極大發展、生產力空前提高後,
工人階級&無產階級透過暴力革命獲得政權,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這樣的型態稱為社會主義,
進而最後實現物質極大豐富、產品按需分配進入共產主義。
所以我們可以將社會主義看成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
也可以說把資本主義過度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叫做社會主義。

馬克斯夢想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革命的世界,
資源平均分配,消除貧富差距,
同時每人都有工作的義務,
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
甚至是由無產階級專政的情況都沒有發生,
大多數都是假藉名義,由共產黨來專政,

讓我們看看第一個共產國家蘇聯,
自列寧十月革命成功以後,
表面上是推翻了統治階級,
無產階級終於獲得了勝利,
但在此之後共產黨的專制獨裁卻與馬克斯的理論背道而馳,
史達林為了達到共產黨宣言中的第一點和地九點計畫,
甚至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場,
反抗者便活活將他們餓死,以達到鎮壓的目的,
如此做法恐怕是馬克斯當年所料想不到的吧!
蘇聯經濟情況日漸脆弱,眼見於此,
在80年代末期戈巴契夫便只好開始著手拯救這些慘不忍睹的經濟,
試圖接受一部分的自由經濟,
馬克斯的夢想在蘇聯是無法達成了。

4.傳播:
(1)一種符號的活動,如上課中,老師是傳播者,學生是受播者。
(2)傳播是一種溝通。
(3 ) 過程學派:
*視傳播為「訊息的傳遞」。
*在於傳送者和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和解碼(重媒介及管道,為行為科學。)。
*重工具性。
*譯碼精確,傳播就很精確,
且討論傳播中如何改善媒介和管道,
如如何改善手機收聽的死角或雜訊。
*探討傳播效果和正確性的問題。
*如果傳訊未達到預期成效,則會找出失敗的原因。
(4)符號學派:
*視傳播為「意義的生產與交換」,
如一位英國人打電話給你,
手機之傳播道很清楚,但是語言不通;
或者是語言相同,但是」解讀不同」。
*訊息與文本如何與人們互動並產生意義。
*認為誤解可能來自於傳播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差異。
*符號學將傳播定位為一種「作品」。
*不要人云亦云,太相信傳播媒體。
*解讀是意義發生的過程。
*意義發生在接收者與文本產生互動的過程。
*同一事件,但不同的報紙或媒體,優缺點的解讀又不同。
如藍綠政黨對於同一事件所列出的立場又不同。

*補充:
符號學是藝術作品研究的一門學科分支,包括研究符號的定義和該定義的成因源頭。
很多時候符號學者會研究其他不同的生物作參考估計自然世界中的符號的形成。
符號學學者相信以藝術作品中不起眼的個別符號作為參考對象,
可以看出作者所希望傳遞的訊息。
較常見的如電影符號學,探討導演透過諸如場景擺設和入場音樂所所反映的心態。
在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
主角透過符號學分析達文西的畫作,揭露了耶穌擁有世俗血脈的議論性訊息。

*補充:
《傳播符號學理論》導讀
費斯克著 張錦華譯

傳播是人人皆知鮮有完善定義的人類活動。
傳播是與人說話,它可以是電視節目、可以是訊息的散佈、
它可以是我們的髮型、也可以是文學批評…等等形式,不勝枚舉。
學院派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
我們是否能以「一項研究主題」來定義多面向的人際傳播活動?
我們是否能將面部表情與文學批評結合?
甚至這個課題是否值得嘗試?

這些問題的背後,出現一種傳播觀點,
就是傳播不是一般學術界理解的「一個研究主題」,
而是多面向的研究領域。
這提醒我們,心理學和社會學家所研究的人際傳播行為與文學批評可能沒有太多關聯。

對傳播研究本質缺乏共識的現象也勢必反映在本書中。
因此我試圖以下列的假設來連貫種種歧見:
我假設傳播是可研究的,但我們需要的是眾多不同的研究取向,才能看清其全貌。
我假設所有傳播都包含符號(sign)和符碼(code)兩要素。
符號是各種人為製品或行為,其目的是傳遞意義。
符碼則是組織符號和決定符號關係的系統。
我也假設符碼和符號是大家都使用的,而符號/符碼/傳播的傳遞和收受正是社會關係的實踐。我假設傳播是文化生活的中心,任何文化缺乏傳播活動必然死亡。
因此,傳播研究牽涉到相關的文化研究。
這些假設是基於將傳播定義為「透過訊息所達成的社會互動」。

本書的架構反映了傳播研究領域中兩個主要派別。
第一個派別視傳播為訊息的傳遞,
它關注的面向在於傳送者和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encode)和譯碼(decode),
以及傳遞者如何使用傳播媒介和管道。
它探討傳播效果和正確性的問題。
它視傳播為某人影響他人行為或心理狀態的過程。
因此,如果傳播未達到預期效果,這個學派則稱其為「傳播失敗」,
並且試圖在傳播過程的各階段中,找出失敗的原因。
為了方便起見,我稱他們為「過程學派」。

另外一個學派則視傳播為意義的生產與交換。
它關注的是訊息以及文本如何與人們互動並產生意義,
換句話說,它關注的是文本的文化角色。
它的用語有指意(signify)等詞,
此學派並不認為誤解必然是傳播失敗的證據,
因為誤解可能來自於傳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差異。
對這個學派而言,傳播研究就是文化和文本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符號學(semiotics)(意義及符號科學)。

過程學派嘗試結合社會科學,特別是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
並將傳播定位為一種行為;
而符號學派則取材自語言學和藝術等領域,
並將傳播定位為一種作品。

兩個學派都以自身的觀點來解釋傳播為何是透過訊息而產生的社會互動過程。
過程學派視傳播為人們互相影響彼此行為、心理狀態的社會互動過程
(什麼樣的傳播可以達到最好、最高效果的傳播!
/過程如何有效率!/
排除溝通上的障礙,如語言、工具等!)。
這很接近我們的一般性理解。

符號學這一派則將社會互動視為是建構個體成為社會文化成員的過程
(認為訊息不是傳達了就ok了,
如愈是專制國家愈是控制媒體,希冀把媒體建構成政府所需要的,
意指傳播出來的訊息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
/傳播不只是傳達信息,也會形塑人的思想!)。
舉例來說,我知道我是西方工業社會內的一員,
因為我對莎士比亞(Shakespeare)和"鑒隊街"(Coronation Street)(電視節目名)的反應,
與同一文化中的其它成員大同小異,
而且我也察覺到文化差異。
舉例來說,我曾聽到一位俄國評論家將"李爾王"(King Lea)視為對西方家庭典範的抨擊,
並認為"鑒隊街"促使工人安於其位。
以上的解讀都是可能的,
而我的重點是,他們不是我的族成員的典型想法。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對"鑒隊街"的反映正顯示同一文化中成員的共同性。
因此,青少年喜愛搖滾樂也正足以顯示他們身為次文化的一員,
也藉此,雖然是間接的,與社會其它青少年產生共鳴。

這兩個學派對於訊息的構成要素也有不同的解釋。
過程學派認為訊息透過傳播過程而進行傳輸,
許多後繼者認為傳播的意圖是構成傳播活動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拉耳垂不是個訊息,除非我刻意把它當作對旁聽者示意的動作。
傳送者的意圖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可能是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但必須是可分析的。
而訊息是傳送者所放置的,其方式則不限。

另一方面,對符號學派而言,
訊息是符號的建構,
並透過與接收者的互動而產生意義。
傳送者雖然是訊息的傳送者,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所強調的重點轉移到文本身上,
也就是它如何被解讀。
解讀是發現意義的過程,並且發生在讀者和文本的協調或互動之際。
當讀者以其文化經驗中的某些面向去理解文本中的符碼和符號時,
它也包含了一些對此文本的既有理解。
我們只要看不同的報紙如何報導同一事件,
就能瞭解不同報社、不同世界觀的重要性。
所以不同文化社會經驗的讀者對於同一文本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解讀,
但這並不意味著傳播是失敗的。

訊息不是只有從A到B如此簡單而已,
它其實是結構關係中的要素之一,
這個結構關係還包含外在的真實、產製者/讀者(reader)。
文本的製造和閱讀(reading)即使不相同,
起碼也是平行的過程,而且它們在這種結構關係中,也佔據同等的地位。


*廣告案例:(如何把訊息轉成符號/取景運鏡都是符號/都有其意識型態)
1.三菱汽車:將功能性、機械的東西轉換成感性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4x3Cdd9wB0
2.加入聯合國:大鯨魚遇到看不到的魚缸,那是個束縛,撞不破,顯示在外交上受到打壓。
(隱喻性的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X647-zMIPk&feature=PlayList&p=2A5C51B83A4FA018&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25
3.正記消痔丸:直接的、明確的、給保證的、功能性的、誇張等來象徵火氣很大。

設計實務研究法--成功案例--日本潮牌BAPE

1.品牌:BAPE
2.品牌故事:


1970年,日本群馬縣高崎市出生了一個叫做"長尾智明"的男孩。
1993年11月,他創立了全名為"A Bathing Ape in Lukewater"的牌子。
BAPE的全名是<A Bathing Ape in Lukewater>,
意思是安逸生活的猿人。

最著名的品牌口號也是來源於電影的<Ape Shall Never Kill Ape>。
和其他原宿的設計師一樣,Nigo也是畢業於東京文化服裝學院,
但BAPE的LOGO卻不是他設計的,
而是原宿文化裡重要的人物,
NIGO的好朋友,
同樣喜歡《人猿星球》這部電影的著名插畫師-
外號SKATE-THING的中村晉一郎,
花了一周時間設計出來的。

BAPE以猿人頭為基礎,玩了不知道多少的變化
開始看到還覺得蠻有個性的
比較COOL
可是看多了
又都是翻版的
質量已經不是一個差字能形容了
講實在的
再看到就有點想...

Bape也是以T恤為開始的,
每個款式只生產五十件,
其中三十件是分發給員工和朋友的,
只有少量流到市面上,
有人問那他怎麼賺錢呢?
BAPE不是以賺錢為目的成立的,
說白了就是NIGO自己玩,
自己開心的一個牌子。

因為他當時有許多別的工作,
收入不成問題,
所以他堅持的是產品的品質,
想做的是能讓周圍的人都滿意的東西,
NIGO在許多訪談中說到金錢從來在他心目中不是第一位。
開始的2年左右時間,
Bape都在設計T恤,
由於設計獨特,
質量有保證,
又是限量的,
可以顯示自己的個性,
所以慢慢在日本的潮人中有了點小名氣,
之後開始慢慢地設計其他的服裝。

98年,日本人氣天王-木村拓哉穿著BAPE的衣服出現在電視廣告中,
BAPE就此迅速在日本掀起一陣熱潮,
之後淺野忠信、一色紗英等許多日本藝人都穿過BAPE上過電視,
香港台灣地區也有許多藝人,
如劉德華...陳冠希...張柏芝等。

最近很愛穿BAPE的就數小豬-羅志祥了,
每次上節目幾乎都是BAPE。
其實在日本港台許多藝人已經不怎麼穿BAPE了,
因為穿的人太多,
沒有個性的感覺了,
除非是非常經典的款式或很難拿到的限量版,
潮流這個東西很大程度上是跟風的,
當下流行的東西大家都會跟,
可是過一陣就都不穿了,
可是不管別人,
有自己想法的,
別人看著舒服的人才是真正有風格的潮人。

2001年正式開始的BAPE女裝品牌BAPY(Busy Working Lady),
擺明了面向年輕OL的群體,
和當初的靈感來源感覺上已經沒什麼關係了。

BAPY的設計師是KIKO,
服飾玩的都是可愛的元素,比如冰激凌、豹紋等。
最近的春夏季的主題就是這個名叫Chloe chan的吐舌頭骷髏。
這只叫BABY MILO的小猴子是BAPE的玩具系列的代表作,
有專門的概念店,
除了BAPE,也多在女裝和童裝線上出現。
BAPE的鞋子 BAPESTA,也是熱賣的商品,款式比較單一,多數是在圖案上做變化。

而,Bape絕對不只是一個服飾品牌,
雖然在服飾上發展的非常成功,
NIGO又發展出一系列概念店,
從髮型店、咖啡店、畫廊到MILOSTORE,簡直就是Bape的王國。
NIGO能如此成功,據他自己說一直是以自己的喜好為出發,
完全沒有考慮消費者的需求或市場反應會如何。
可是每次的效果卻是出奇的好,
這對於許多同樣是原創品牌來說,
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意思,
畢竟不以賺錢為目的來運作一個品牌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不大可能的。
NIGO成功地另外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因為他本身還是潮流文化的重要推手,
一直致力於把國際的潮流藝術介紹進日本,
同時也積極和各個藝術設計或商業單位搞合作,
大力推廣潮流文化,
同是裡原宿系的品牌自然不用說了,
大家不是同學就是朋友,
合作從來沒有間斷過,
其他如百事可樂、ADIDAS、Microsoft等等,
每次都是話題之作
而最近的合作就是和美國著名的街頭塗鴉藝術家KAWS合作出品的一系列產品。
但也有許多人認為BAPE沒什麼了不起,
投機取巧而已,
用的元素都是不會退流行的東西,
如迷彩、卡通形象等,
而且在所有產品上反覆使用,疲勞轟炸。

其次Bape的服飾大部分都是基本款,
頂多在圖案、材質、包裝上變化一下,
沒有設計和剪裁,根本不能算是服裝設計。
最受許多人指責的一點就是Bape的東西絕大部分都是模仿,
自己說是向前輩致敬之作,說白了就是抄襲。
牛仔褲抄Levi's;
鞋子抄Nike Air Force I;
匡威的ALL STAR;
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地方。
就說BAPESTA的標誌就是匡威+耐克。
而且Bape模仿的所有商品其實本來就都是熱賣的款式,
不過是加上自家的標誌或圖案而已。

其實設計上的東西本來就是抄來抄去的,
這倒也沒什麼,別太過分就行,
BAPE雖然過於明顯,可是做的比較成功,
畢竟BAPE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去研究出自己的鞋款,
而被模仿的鞋款也能大賣,NIKE方面也就不作聲了。
雖然BAPE在某些產品上的模仿和抄襲痕跡太重,
可是在店舖裝潢和產品包裝方面都做得很有創意,
最重要的是品質控制的好。

因為NIGO反覆強調BAPE賣的不是服飾,
而是生活的方式、生活的品質。
所以BAPE產品的質量一直很有保證,
在和百事合作的計劃中,堅持限量的數量。
當初香港的消費者都在炒賣BAPE產品,
而不理會BAPE所代表的生活理念時,
NIGO毅然關掉這個海外第一個專賣店。

其實只要NIGO同意,在每次的計劃中生產多一點產品,
他能賺比現在更多的錢,可是他沒有這樣做,
這種對細節和品質的追求使BAPE在全世界都獲得了尊敬和成功,
值得國內想做自己品牌的潮人好好借鑒。

備註:
本文圖片摘自yahoo及google網路頁面或產品官網
若有侵權請告知/力當改善/謝謝!

2009年10月9日 星期五

OVERDOPE 華人圈內首席線上街頭潮流雜誌

心情塗鴉牆

有關潮牌
屬於次文化的
專於街頭的品牌

網站

OVERDOPE 華人圈內首席線上街頭潮流雜誌

設計實務研究法--成功案例--台灣潮牌STAGE

1.品牌:STAGE
2.品牌創造者:羅志祥
3.有關品牌:
源起:From羅志祥
(重點:在街頭潮流服飾中...準備一場完美的演出!)
源起:From官網
4.相關產品:
海棉寶寶翻玩設計T
(1)系列:
本系列產品有多件...
均是以世界名畫和海棉寶寶的翻玩作設計
(2)行銷策略:
翻玩的東西近年來很流行...
如何在眾多商品中一枝獨秀也是值得令人省思的...
在本系列的產品中
行銷官網做了許多有趣的動畫
很簡單卻簡潔
令人莞爾
我想這也是引起消費者消費動機的因素之一
我相信
每個大人的心中一定也都藏有一個小孩
因此看到如此引發童心的商品 
實在很難不心動
至少
在我身上就是如此...
(以海棉寶寶的無釐頭作風翻玩名家畫作系列
此款原作為"波提且利"的"維納斯的誕生"
原作具殼上優美的女神維納斯竟變成了嬌羞的海棉寶寶
鮮艷的色彩使得整幅畫更是充滿了活力!)
5.網站:
備註:
本文圖片摘自yahoo及google網路頁面或產品官網
若有侵權請告知/力當改善/謝謝!

成為文化的億萬富翁


心情塗鴉牆

在謝老師的網站看到的相關連結
好喜歡這篇文章
人...
真的不能忘記自己的精神食糧

網站

成為文化的億萬富翁

2009年10月7日 星期三

影像研究專論--紀錄片--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



「小小攝影師的異想世界」觀後感
前言

本觀後感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為名詞解釋,主要在於區分「紀錄片」「紀實攝影」和「專題報導」之內容。
第二部分為主要的觀後感,又從中劃分為我個人的「情感層面的心得」和「技術層面的探討」。
第三部分為劇情簡介及該片的資料分享。
壹、名詞解釋

一、何謂「紀錄片」?
(一)紀錄片是指實際記錄或研究世界上發生之事情的影片。
(二)在紀錄片中表現的人、地點、情況通常與實際情況一致。
(三)紀錄片的範圍非常廣,它可能是完全拍攝紀錄的片子,
但也包括了真實劇、寫實劇。
(四)紀錄片中也可以包括表演的內容,
比如用來表現某個情節發生的過程或者可能發生的過程。
(五)紀錄片是有觀點的,
而且通常是有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的紀錄片才被當成藝術作品,
否則可能會被認為是宣傳片,減損其藝術價值。
(六)紀錄片必須源自用攝影機透過鏡頭對真實世界的捕捉,
因此任何對真實世界的偽造、扭曲、干預,都被認為是不適當的,
紀錄片所再現的影像是「真實的」。
二、何謂「紀實攝影」?
(一)「紀實」是一項外在再現的工作。
(二)不論相機、留聲機、文字、圖像,
其目的為了一項「曾經存在該處」與「曾經發生該故事」的證明。
(三)「紀實」的價值是一種對過去的延續。
(四)「紀實」的訊息又可分為
「靜物」與「動物」(這裡指動態事物)目的,
其中所指的「動物」即是目的性的被攝物,
舉例而言,
如以連拍的落下水滴、戰死沙場的士兵屍體、飢荒苟活的難民等。
三、何謂「專題報導」?
(一)「專題報導」是指針對一個主題,
進行資料收集之後〈文獻回顧〉,
分類不同的觀點〈資料分析〉,
再加以比較,進而得出自己的看法即可〈結論〉。
(二)意指一系列同主題的相關資訊。
貳、觀賞心得

一、情感層面
片中的孩子說:「要忍耐才能把事情做好。」
片中的孩子說:「生活很窮,但也可以很快樂。」
片中的孩子說:「好怕自己和他們一樣(指成為娼妓)。」
這是一部紀錄片,一部扣人心弦的紀實片,透過影片,看到了這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也放大了貧窮和低下階層的人們生活,讓世人知道,這世上,
即使文明再進步、科技再發達,
仍有陽光照不進的角落!
請,不要視而不見;改變,從你我開始,他們,才有看見明天的希望。
第一次看到如此寫實的紅燈區,影片中,除了看到慾望橫流、罪惡充斥的城市,
當然也看到了黑暗中的一絲曙光。
雖然,這些微弱的光芒,有些並無法在萬罪中持續發光發熱;
但亦有光芒從中找到出口,藉由受教育、學攝影,重新寫下生命的樂章。
觀賞影片時,片中的孩子不時展現出其超齡且成熟的想法,很難不讓人為之動容,
因為這是現實、這是他們的生活,
倘若他們不在生活中以阿Q精神找到新思維來慰藉幼小的心靈,
相信他們很難與生活中充斥著的情景相處、甚至妥協。
當然,生命都有尋找出口及能源的力量,
孩子們也曾思考著如何擺脫貧窮,如何逃離低下階級的宿命。
不幸的,有的人,如麻吉,因其父親的反對,連最基本的機會都不曾擁有;
而幾個有機會的人,卻在跳脫原本生活後,無法跟上時代的潮流、生活的變遷,
而選擇再度走回死胡同;
可事情本是一體兩面,其中亦有三位孩子在機會中獲得重生,
他們在新學校中適應良好,甚至將書唸得很好。
而阿吉也透過攝影,有了與世界接軌、開拓新視野的機會,
我想,這是他生命的轉捩點,
倘若沒有荷蘭行,我相信阿吉在面對受教育的生活時,
能否堅持到底,走出往日的生活定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但因為有了那樣的經驗和體會,致使他有了動力、支援點,
讓他在面臨改變時,得以持之以恆。
畢竟,對大部分的人而言,改變,本身就是一件極為不易之事,
更何況是離家求學,那種新環境的陌生、適應、求生存,對大人尚屬不易,
更何況是稚齡的孩子呢?
   
我想,紀錄片之所以感人,並不是故事多動人、演員演技多純熟,或是廣告打多兇,
而是那種生活細節俯拾即是,彷彿一切就在我們身邊上演著,
那種貼近人心,且真實的畫面觸動了觀眾的心,
而本片,就是如此,
雖然印度的紅燈區離我們如此遙遠,
但是卻透過鏡頭的表現,讓我身歷其境,
彷若我們就是伴在他們身旁看著他們成長的人,
那種世界最近卻也最遠的距離,均透過影片,
刻劃在觀賞者的心窩。
二、技術層面
(一)音樂
影片中的背景音樂均採印度風格,
隨著影片中的人物心情、事件,而輔以輕快、哀傷、詭譎等不同曲風,
如孩子們快樂地在車上手舞足蹈時,音樂愉悅、輕巧的節拍馬上就令人感受到氣氛之歡愉。
除了視覺感受,配樂佔據人的聽覺,
二者交相影響,使人更能融入其境,
我想,這是因為影像能感動人的靈魂之窗,而音樂卻能撼動人深層的心靈之故吧!
兩者的相輔相成下,使本片更引人入勝,甚至感同身受。
(二)光影及攝角
本片中使動態及靜態二者交錯,加以輔助說明,
而拍攝者也運用了許多不同的攝角,並保留了原景的光影,讓影片觀賞起來更為活潑、寫實。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幾幕,如影片中的人物臉部特寫,
就像國家地理雜誌封面上的那一張「阿富汗的少女」一樣震懾人心,
且在背景昏暗的狀態下,前景的受訪者臉部肌膚紋理更顯清晰,
其中的一顰一笑,一言一語,甚至眼神傳達出來的一絲訊息,都能一覽無遺,
透過這些細緻的末節,讓人更能感受到受訪者的情緒;
雖然,他們的臉上始終帶著一抹笑意,
但卻是足以令人熱淚盈眶的笑,
那笑的背後,殊不知隱藏著多少心酸。
此外,到海邊玩耍的過程,拍攝者採用了仰角,
由車子的輪胎部分向上拍著車體移動的情形,
輔以俯角的方式,拍出過路的人物情景,
讓車程不單調無聊,
甚至連孩子因搭車不適而嘔吐,也讓拍攝者以仰角加剪影的方式表現出來,
單純,卻令人玩味及莞爾,
也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幕,原來,紀錄片也可以如何豐富多姿。

回程中因光線不足而產生的殘影,拍攝者卻善加利用,
讓歡樂的時光看起來是那麼近,但卻不真實,
我想,對於這群孩子,這樣單純而美好的時光,看來一定恍惚如一場夢吧!
殘影的運鏡手法,也貼切地表達出這樣的感受。
(三)結局
雖然結局不算太差,但是卻讓人有希望更好的感覺,
拍攝者以孩子們最後的笑顏最為結束,
並簡單地帶過他們的轉變及後續,
但仍是有令人意猶未盡之感,
當然,透過這樣的紀錄片,
或許,也能喚起人類的善心及想要為他們、為世界做點什麼的心情!
參、電影簡介

一、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紀錄片,
女攝影師澤娜從紐約前往印度加爾各答,
在紅燈區旁待了數年,
在一個髒亂貧苦,
堆滿都市罪惡的禁地,
慢慢從日常生活當中的接觸,
緩慢地取得當地人的信任,
才開始拍攝他們的身影。

紅燈區一群孩子們,新鮮好奇地跟著外國人澤娜,
看她拍照,看她細心檢視底片,
看她為她的萊卡RF(RangeFinder)相機裝上底片,閃光燈在喀嚓聲中錯落地閃耀著。
她發現,
相機對當地小朋友是稀有珍品,
他們渴望也能拍照,
澤娜也發現,小孩子的視野和她非常不同,
除了文化和環境的差異外,
兒童單純而真摯的眼光,
不是成年人能擁有的。
但是,這個龐大的紅燈區似乎與外界隔絕著,
妓女、毒蟲、惡病、貧苦,充斥著髒亂與混亂,
當媽媽和阿姨在床上為全家生計工作時,
小孩子就到頂樓上玩耍,
而爸爸幫傭跑腿販毒,要不就吸毒、喝酒、打女人,
小孩有時亦幫嫖客跑腿買煙酒賺小費,
其他時間就蹲在角落冷眼看著這慾望橫流,地球上最像地獄的地區。
就這麼一代傳一代,小孩子們的命運,
大都會像他們的爸爸媽媽阿姨們一樣,
吸毒娼妓低著頭隱忍著過一輩子,
幾乎沒有逃脫的機會。

那,何妨不讓他們開始拍照?
當這個念頭從心中油然而生,她立即自國外收集十多台傻瓜相機,
各種品牌都有,而且是最簡單的定焦相機,沒有可以伸縮(zoom)的鏡頭,提供給孩子們拍照。
除了定焦較不易壞這個理由外,定焦相機還有兩個優點:
一是鏡頭品質和鏡片表現能力較變焦者佳,
二是由攝影者移動腳步取景,比使用變焦鏡來構圖,
更省卻在工具複雜程度與仰賴變焦能力等多種干擾與依賴的關係,
從工具的簡便裡取得創作的自由度。
每隔一段時間,澤娜為這幾位孩子上課,
並發下兩捲底片讓他們拍照,
兩週後交回讓澤娜帶去沖洗,
底片洗好後,先一一討論並教導孩子如何拍照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在紅燈區裡炎熱沒有
冷氣的小閣樓裡,
澤娜住在這裡四年,也把這充當教室指導這群小朋友拍照。
童稚臉上的笑容,因攝影而更燦爛,
小孩子的笑容,是當世上一切都令人失望灰心時,
唯一能讓人忘卻悲傷和痛苦的來源。
是希望?是教育?是鼓舞?是撫育?
她想要請人幫她紀錄下這群小孩子們的成長,
於是她邀請專業攝影師羅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自紐約來協助拍攝紀錄片。
原先並無意願前去這和紐約有天壤之別的地球另一面,
但羅斯考夫曼看了澤娜拍攝的影帶的前十分鐘,
就立即決定前去協助。
澤娜面臨從沒受過教育的孩子們即將從娼或自甘墮落,
一個個的消聲匿跡,為了能幫助他們,她開始行動。
這是紀錄片的緣起,往後的故事在影片中。
二、後記
一群小朋友在絕望的貧窮生活中,
因緣和合,與攝影師相遇,
被激發出的藝術天份,
讓他們的作品正在巡迴全世界展出,
也讓世界記者協會特例發函邀請年僅十一歲的小小攝影師,
前往阿姆斯特丹參加年會。
這些才初臨世十年的小孩,
對人生毫無希望的未來,
天天都在眼前上映,
十數年後,她們將重播母親所遭臨的苦痛和悲傷,
當她們早已看到這一切,
知道未來必將悲苦時,
純真的臉龐染上憂愁,
未來數十年,該如何面對。
三、小小攝影師的童言童語
"阿吉(Avijit)"我以前想當醫生,後來想當藝術家。現在我要當攝影師...
"酷哥(Gour)"我要在相片中展現這裡人民的生活,我想表達人的行為。
"琪琪(Kochi)"我不敢在外面照相,大人會數落我們;會說:「相機從哪帶來的?!」
"麻吉(Manik)"我們去海邊照相,我從來沒看過海,我覺得好驚奇!
"寶貝(Puja)"有天我打開相機,整捲底片全曝光了,我以後不這麼做了。
"小妮(Shanti)"澤娜阿姨教得很好,我們都牢記在心。我們太喜歡拍照,喜歡到忘了工作!
"小奇拉(Suchitra)"手上有相機,我就很開心。我覺得我在學習...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塔塔(Tapasi)"第一次拿到相機的時候,感覺真棒。以前我們絕不可能碰相機...我們看別人拍照,希望自己也有相機。"

設計實務研究法--關鍵字--Street Graffiti相關文獻

「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導入文化創意產業流行消費之研究

近年來,已有許多從街頭藝術(Street Art)衍生之塗鴉藝術相關研究,
而愈來愈多的研究分析者,
開始探究街頭塗鴉藝術之台灣本土化的發展
並且產生如文化意涵、文化認同與如何再造塗鴉藝術價值的相關議題
此外,
並深入分析塗鴉藝術的存在意義及塗鴉藝術如何與塗鴉創作者之間生活和自我的價值產生連結。
本研究即以文化詮釋研究中客觀的角度,
探尋一個外來文化的引進與台灣環境下的文化轉變。
再者,
秉持嚴謹的研究態度專研台灣街頭塗鴉藝術未來發展的多元性,
亦是本研究的核心價值。
在日常生活中,
可以體會到有許多「視覺符碼化」的存在,
而「視覺符碼化」也存在著許多文化意涵與藝術形式的深層價值,
倘若以多元面向的藝術觀點來看待,
這些視覺符碼是有存在的必要性。
所謂的大眾化藝術是豎立在生活藝術的殿堂之上,
距離生活是愈來愈近的。
而本研究所探究之「視覺符碼化」主要鎖定在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的現狀與未來發展,
因此,
本研究以產業行銷為主軸,
以「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與「文化創意產業」二者之間關係的結合探討,
藉由原創、流行動向、商品化與個性化的層面來探究街頭塗鴉藝術表現之現狀。

本研究方法是運用文獻分析與深度訪談的探索、歸納與詮釋的過程,
整理現今台灣街頭塗鴉的發展與趨勢,
希冀藉由時尚流行來帶動全新的文化產業型態。

本研究之深度訪談的方式是以四~五位受訪者進行訪談,
而訪談對像以「街頭塗鴉創作者」為主,
共計有三位受訪,
其次,
共有二位受訪者接受「流行商品經營」方面之訪談。
訪談題目之設定,
是就研究中不同層面之議題提出相關問題,
企圖從訪談的資訊中得知
後現代街頭塗鴉藝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過程
以及消費社會之行銷策略、轉化過程與地區環境的互動關係,
且藉此發現再造「街頭塗鴉藝術」產業之發展趨勢與契機。

設計實務研究法--關鍵字--about my Research

英語關鍵字--about my Research

1.中文:街頭文化--英文:Street Culture

2.中文:街頭塗鴉--英文:Street Graffiti

3.中文:街頭藝術--英文:Street Art

4.中文:嘻哈文化--英文:Hip Hop Culture

5.中文:嘻哈品牌--英文:Hip Hop Brand

6.中文:街頭視覺--英文:Street Vision

7.中文:次文化 --英文:Sub-culture

設計實務研究法--關鍵字--about my job

英語關鍵字:about my job

1.教師:Teachers
2.教育人員:Education
3.國小教師:Primary Teacher
4.教育工作人員:Education staff
5.教育工作者:Educato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