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影像研究專論--相關資料--第一章--傳播理論

傳播符號學--第一章--傳播理論

  • 源起
  • 商楠(Claude Shannon)和韋佛(Warren Weaver)的《傳播數學模式》
  •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1949 ; Weaver, 1949b)
  • 一般均認為是傳播研究的起源之一。
  • 它是「過程學派」-也就是定義傳播為訊息傳輸過程的典型代表。
  • 商楠和韋佛的傳播模式基本上是一個極為簡單的線性過程
  • 它的簡約性(simplicit)了許多後續發展,但其線型(linear)和強調過程的性質卻招致眾多的批評。(P19)
  • 商楠和韋佛將傳播研究的問題劃分為三個層面:
    A (技術層面) 如何精確地傳送符號(symbols)?
    B (語意層面) 傳輸符號如何傳達出精確的原意?
    C (效果層面) 接受後的意義如何有效地影響預期行為?
  • 屬於層面A的技術問題最易明瞭,也是當初發展此模式企圖闡明的重點。
  • 商楠和韋佛認為意義是包含在訊息之中,因此只要改善譯碼的過程,便會增加語義的正確性。
  • 但是這個模式無法指出其他同樣會產生影響的文化因素,意義不但需要從訊息中瞭解,更需要從文化中理解。(P20)
  • 來源意指決策者,也就是說,來源可以決定運送哪些訊息,或是如何進行訊息篩選的工作。
  • 被選取的訊息會經由傳輸器(transmitter)轉化為信號(signal),再透過管道傳到接收器身上。(P21)
  • 噪音:
  • 在此模式中,「噪音」(noise)是指在傳送和接收的過程中,來自於非訊息來源所想要傳達的任何外來訊息。(P22)
  • 但後來噪音的概念已經延伸意指任何非訊息來源的訊號,或是使原有訊號不易精確譯碼的事物。(P22)
  • 語義噪音是指那些在傳播過程中,並非訊習來源想傳達,卻造成訊息接收上的意義扭曲。(P22)
  • 噪音,無論其起因於管道、聽眾、傳送者或是訊息本身,它總會混淆傳送者的意圖,因而限制當初想要傳送的資訊量。 (P22)
  • 層面A的資訊是用來測量信號--也就是可供輸送者選擇的數量,而與內容無關。(P23)
  • 信號是訊息(如聲波、光波、電流、觸感等)的物理形成。(P23)
  • 語義系統無法像層面A的信號系統一樣,以數字做精確的界定。因此要將資訊數量化就顯得較為困難,也似乎根本不恰當。(P24)
  • 預測性和選擇性的概念確實是理解傳播意涵的關鍵要素。(P24)
  • 冗贅性和不冗贅性:
  • 冗贅性(redundancy)的概念與「資訊」的關係相當密切,冗贅性是指在訊息中可以預測和約定俗成的部份,與其相反的的是不冗贅性(entropy),冗贅性具有高度的預測性,不冗贅性則反之。(P24)
  • 在理論上,傳播(溝通)無需冗贅性即可進行,但實際上,這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且等於零。某種程度上反覆的冗贅性對於實際的傳播(溝通)是相當重要的。(P25)
  • 商楠和韋佛說明冗贅性如何促進解碼的正確性和如何幫助人們去檢視錯誤。(P25)
  • 慣例是冗贅性的主要來源,可使人們易於解碼。(P26)
  • 增加冗贅性也有助於解決不冗贅性訊息傳遞時所遭遇的問題。(P26)
  • 冗贅性也有助於解決觀眾方面的問題。假如我們希望能夠爭取廣大的異質觀眾,訊息就得設計成具有高度的冗贅性。而針對特定小範圍、異質的觀眾,則需要較為不冗贅性的訊息。(P26)
  • 管道的不同也會影響到訊息中的冗贅性程度。(P26)
  • 冗贅性的首要功能是它有助於解決實際的傳播問題,這些問題與偵測正確錯誤以及管道、噪音、訊息性質和閱聽人有關。(P27)
  • 將訊息結構化的工作必須依據既有的模式或慣例才能達成,這正是增加冗贅性和減少不冗贅性的作法。(P27)
  • 越是受歡迎的大眾藝術,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就包含越多的冗贅性,傳統民歌或電視影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P28)
  • 一種藝術形式或風格很可能會突破現有的慣例,這對那些立即接收到的閱聽人而言是一種不冗贅性但它也可能如同那些為人熟悉和接受的慣例一般,逐漸建立自身的規則,並因此增加自身的冗贅性。(P28)
  • 「社交溝通」指的是那些沒有新意、沒有資訊、是為使現存管道得以暢通的傳播行為。(P29)
  • 社會心理學家討論「自我驅策」(ego-drive)指的是人們希望被他人注意認同和接受的一種需求。(P29)
  • 冗贅性通常具有穩定地位、抗拒變遷的力量;不冗贅性則是令人不適,具有刺激、震驚的性質,也較難達到有效的溝通。(P33)
  • 管道、媒介、符碼:
  • 管道是三個概念中最容易定義的,它僅是信號傳達的物理形式。
  • 主要的管道有光波、聲波、廣播電波、電話線、神經系統……等等。(P33)
  • 媒介基本上是指將訊息轉換成符號,並可在管道中傳送的技術或物理方法(P34)
  • 管道的性質及其用途可以決定媒介的物理和技術性質,而這些媒介的性質決定它輸送的訊息範圍。
  • 媒介劃分為三類:(P34)
  • 一、 現場媒介(the presentational media)
  • 聲音、臉、身體等等。
  • 運用語言表情手勢等自然的語言來進行溝通。
  • 由於溝通者本身就是媒介,所以他必須在場,這一類的媒介在當時被限制在當時當地才能發生。
  • 二、 再現媒介(the representational media)
  • 圖書、繪畫、攝影作品、文學、建築、室內裝潢、花園景觀等等皆屬此類。
  • 各種使用文化美學上的慣例去製造「文本」的作法皆屬於此類媒介。
  • 它們是在現和具創造性的,它們製造出第一類媒介(現場媒介)且可獨立於傳播者存在的文本,他們生產溝通的作品(work)。
  • 三、 機械媒介(the mechanical media)
  • 電話、收音機、電視、傳真機等等。
  • 它們是第一類及第二類媒介的傳遞者,而第二類和第三類的媒介的主要差異在於後者使用的是機械管道,也因此受到較多技術層面的限制,而且也比第二類媒介更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擾。
  • 閱聽人認為每一種媒介都最近乎它兩旁的媒介。換個方式來說,若是他們得不到某一個媒介時,就會以兩旁其中之一來替代。(P35)
  • 符碼是一個文化或次文化成員所共享的意義系統,它由符號(指涉它本身以外的物理訊號)和慣例規矩共同組成,決定這些符號在何種情境下,如何組合使用,進而形成更複雜的訊息。(P36)
  • 符碼和管道之間的關係是最單純的一種。管道的物理性質顯然學定了它們傳送的符碼性質。(P36)
  • 傳播是透過媒介傳送文化共有符碼而產生的。(P37)
  • 回饋:
  • 就是接收者將反應傳回給傳送者。(P38)
  • 有些傳播很難進行回饋。
  • 雙向的廣播和電視允許訊息交替傳遞,確實具有某種回饋的功能,但這顯然不同於面對面時所產生的回饋。(P38)
  • 回饋的主要功能即在幫助傳播者因應接收者的需要和反應而調整其訊息。(P39)
  • 回饋在目的和來源之間差入了一個循環,它卻不破壞模型的線型性,並使訊息的傳遞更有效益。(P39)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