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4日 星期六

影像研究專論--課堂筆記--第二章--其他模式

傳播符號學--第二章--其他模式
1.商楠與韋佛模式:
(1)不著重人,主要著重在技術。
(2)著重傳播管道。
(3)改善設備器材的干擾,如噪音。
*噪音:
*任何非訊息來源的訊號,或是使原有的訊號不易精確譯碼的事物。
*任何語言/訊號受到之干擾。
2.葛本納模式:


(1)仍以線性模式為主幹。
(2)事件→選擇情境可得性→感知概念→媒體控制→形式/內容→選擇情境可得性→對事件敘述的感知(會以個人的內在模式來選擇外在的刺激)。
*專制國家「可得性」很低。(如把國外的媒體、外電鎖住。)
*經濟能力弱「可得性」低。(如經濟狀況差,無法裝無線電視,則媒體選擇少。)
*感知是有感覺、情緒、主觀判斷的。
*感知關連到文化。
*SE:表現形式影響表現的內容。
*如:
◎電視新聞和報紙的內容/呈現方式均不同。
◎電視新聞有影像的壓力,報紙的則有文字內容的壓力。
◎所以電視新聞會以傳達者的主觀角度選擇拍攝的內容和剪輯方式,而報紙則會加油添醋。
*此模式結構:從不同的管道去瞭解事情的全貌。(如:背論語--家長認為是老師的問題,但事實是老師受到上層要求。但背論語並非老師要求的,所以家長很難瞭解事情的全貌。)
*閱聽者:有全盤接收、漠不關心或帶批判者不同類型。
*近用性:
◎ 決定E及SE的傳送是由「誰」決定的,是近用性所關注的。
◎ 近用媒體是權力運用和社會控制的方法。
*可得性:能幫助決定什麼是被確實認知的,它是一種選擇的形式,但在傳播模式中,不是由感知者決定,而是傳播者(愈民主這樣的困擾愈少)。

3.衛斯裡和麥克李恩模式:
(1)加入編輯與傳播(C:如報紙、電親新聞)的新要素。
(2)如記者(A)採訪消息給(C)電視台、廣播電台,而C將訊息傳遞給(B)閱聽人(一般社會大眾)。
(3)現在A 和C扮演主宰的角色,B只能任其擺佈。(B能接收到的信息等同是瞎子摸象。)
(4)大眾傳播信息是透過人的加工加料。
(5)課堂上:雙向的 / 大眾傳播:單向的(如相信的人:任其宰割/批判性的人:會存疑。)。

4.雅各遜模式:

(1)結合了「過程」和「語意」學派,形成一個雙重的模式。
(2)「發話者」傳遞「訊息」給「收話者」, 其訊息必指涉外在事物,他稱為「情境」, 形成三角模式。

再加上「接觸」(包含管道,如手機等。): 發話者與收話者之管道與心裡接觸

另一個是符碼,是訊息構成的意義共享體系。

(3)雅各遜發展一個對應的結構來解釋這六項功能。
(4)模式與模式化其價值在於:
*系統性的顯示了所涵蓋的領域特質。
*指出這些特質間的相互關係。
* 功能:
◎情感功能:
*使信息有個人色彩,如情詩;但如新聞報導就不能帶情感。
◎企圖功能:
*此模式的終點,在接收者身上產生的效果。
*在一般的命令或宣傳中,這項功能是最重要的目的。
◎指涉功能:
*探究訊息的真實意圖。

(以上三項幾乎等同紐康模式的A、B、X。)


◎詩意功能:
*美學功能。
*訊息與他本身的關係。
*補充-艾克:艾森豪總統。
◎社交功能:
*使管道暢通,維繫接收者與傳達者間的關係。
*連結物理和心理二個層面。
(如廣告:久了沒看到,閱聽者會思考是否產品已下架,如經常出現更新,則希望消費者記得,要買時請把我列入考慮。)
*含有慣例。
*像是訊息中的冗贅性(約定俗成,易理解的。)。
◎超語言功能
*用來指認使用的符碼。
*如:
*謝理法(發)--垃圾美學。
*看到人生活的百態—窮人富人的垃圾一定不一樣。
*為什麼垃圾到美術館成為藝術?因為「美術館」這就是超語言功能。
*為什麼人會覺得電親台的新聞報出來就是真的?因為「電親台」就是超語言。
*如名牌、品牌:有共同的立場在裡面。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