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0日 星期六

影像研究專論--課堂筆記/相關資料--傳播導論

影像研究專論


98/10/11作業:
*閱讀後可收集相關的廣告
*閱讀:導論、第一章、第二章(about過程學派)
*名詞解釋:
噪音、
冗贅性(可預測、約定成俗的、感覺沒什麼創意,但訊息很清楚明確。)、
不冗贅性(隱喻多、需要解讀符號的、創意比較高,但不易解讀。)
*閱讀摘要

導論
1.訊息需要轉譯才能被解讀。
2.攝影、影像是一種媒介。
3.馬克思主義?
(1)社會主義。
(2)理想主義。
(3)希望尋找一個平等。

*補充:
任何基於共同的所有生產、消費、自治的社會安排。
包括這樣的社會或實踐方法,以及提倡這樣的理論,都稱為共產主義。
要達到共產主義,需要經過長期的發展,
根據馬克斯與恩格斯對社會發展預言,
人類社會發展,在資本主義社會極大發展、生產力空前提高後,
工人階級&無產階級透過暴力革命獲得政權,從而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
這樣的型態稱為社會主義,
進而最後實現物質極大豐富、產品按需分配進入共產主義。
所以我們可以將社會主義看成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
也可以說把資本主義過度到共產主義社會的過程叫做社會主義。

馬克斯夢想的世界是一個沒有階級沒有革命的世界,
資源平均分配,消除貧富差距,
同時每人都有工作的義務,
看起來是一個完美的世界,
但是在目前的情況看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做到這樣的地步,
甚至是由無產階級專政的情況都沒有發生,
大多數都是假藉名義,由共產黨來專政,

讓我們看看第一個共產國家蘇聯,
自列寧十月革命成功以後,
表面上是推翻了統治階級,
無產階級終於獲得了勝利,
但在此之後共產黨的專制獨裁卻與馬克斯的理論背道而馳,
史達林為了達到共產黨宣言中的第一點和地九點計畫,
甚至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場,
反抗者便活活將他們餓死,以達到鎮壓的目的,
如此做法恐怕是馬克斯當年所料想不到的吧!
蘇聯經濟情況日漸脆弱,眼見於此,
在80年代末期戈巴契夫便只好開始著手拯救這些慘不忍睹的經濟,
試圖接受一部分的自由經濟,
馬克斯的夢想在蘇聯是無法達成了。

4.傳播:
(1)一種符號的活動,如上課中,老師是傳播者,學生是受播者。
(2)傳播是一種溝通。
(3 ) 過程學派:
*視傳播為「訊息的傳遞」。
*在於傳送者和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和解碼(重媒介及管道,為行為科學。)。
*重工具性。
*譯碼精確,傳播就很精確,
且討論傳播中如何改善媒介和管道,
如如何改善手機收聽的死角或雜訊。
*探討傳播效果和正確性的問題。
*如果傳訊未達到預期成效,則會找出失敗的原因。
(4)符號學派:
*視傳播為「意義的生產與交換」,
如一位英國人打電話給你,
手機之傳播道很清楚,但是語言不通;
或者是語言相同,但是」解讀不同」。
*訊息與文本如何與人們互動並產生意義。
*認為誤解可能來自於傳播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差異。
*符號學將傳播定位為一種「作品」。
*不要人云亦云,太相信傳播媒體。
*解讀是意義發生的過程。
*意義發生在接收者與文本產生互動的過程。
*同一事件,但不同的報紙或媒體,優缺點的解讀又不同。
如藍綠政黨對於同一事件所列出的立場又不同。

*補充:
符號學是藝術作品研究的一門學科分支,包括研究符號的定義和該定義的成因源頭。
很多時候符號學者會研究其他不同的生物作參考估計自然世界中的符號的形成。
符號學學者相信以藝術作品中不起眼的個別符號作為參考對象,
可以看出作者所希望傳遞的訊息。
較常見的如電影符號學,探討導演透過諸如場景擺設和入場音樂所所反映的心態。
在暢銷小說《達文西密碼》中,
主角透過符號學分析達文西的畫作,揭露了耶穌擁有世俗血脈的議論性訊息。

*補充:
《傳播符號學理論》導讀
費斯克著 張錦華譯

傳播是人人皆知鮮有完善定義的人類活動。
傳播是與人說話,它可以是電視節目、可以是訊息的散佈、
它可以是我們的髮型、也可以是文學批評…等等形式,不勝枚舉。
學院派目前所面臨的一個問題是:
我們是否能以「一項研究主題」來定義多面向的人際傳播活動?
我們是否能將面部表情與文學批評結合?
甚至這個課題是否值得嘗試?

這些問題的背後,出現一種傳播觀點,
就是傳播不是一般學術界理解的「一個研究主題」,
而是多面向的研究領域。
這提醒我們,心理學和社會學家所研究的人際傳播行為與文學批評可能沒有太多關聯。

對傳播研究本質缺乏共識的現象也勢必反映在本書中。
因此我試圖以下列的假設來連貫種種歧見:
我假設傳播是可研究的,但我們需要的是眾多不同的研究取向,才能看清其全貌。
我假設所有傳播都包含符號(sign)和符碼(code)兩要素。
符號是各種人為製品或行為,其目的是傳遞意義。
符碼則是組織符號和決定符號關係的系統。
我也假設符碼和符號是大家都使用的,而符號/符碼/傳播的傳遞和收受正是社會關係的實踐。我假設傳播是文化生活的中心,任何文化缺乏傳播活動必然死亡。
因此,傳播研究牽涉到相關的文化研究。
這些假設是基於將傳播定義為「透過訊息所達成的社會互動」。

本書的架構反映了傳播研究領域中兩個主要派別。
第一個派別視傳播為訊息的傳遞,
它關注的面向在於傳送者和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encode)和譯碼(decode),
以及傳遞者如何使用傳播媒介和管道。
它探討傳播效果和正確性的問題。
它視傳播為某人影響他人行為或心理狀態的過程。
因此,如果傳播未達到預期效果,這個學派則稱其為「傳播失敗」,
並且試圖在傳播過程的各階段中,找出失敗的原因。
為了方便起見,我稱他們為「過程學派」。

另外一個學派則視傳播為意義的生產與交換。
它關注的是訊息以及文本如何與人們互動並產生意義,
換句話說,它關注的是文本的文化角色。
它的用語有指意(signify)等詞,
此學派並不認為誤解必然是傳播失敗的證據,
因為誤解可能來自於傳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差異。
對這個學派而言,傳播研究就是文化和文本研究。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符號學(semiotics)(意義及符號科學)。

過程學派嘗試結合社會科學,特別是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
並將傳播定位為一種行為;
而符號學派則取材自語言學和藝術等領域,
並將傳播定位為一種作品。

兩個學派都以自身的觀點來解釋傳播為何是透過訊息而產生的社會互動過程。
過程學派視傳播為人們互相影響彼此行為、心理狀態的社會互動過程
(什麼樣的傳播可以達到最好、最高效果的傳播!
/過程如何有效率!/
排除溝通上的障礙,如語言、工具等!)。
這很接近我們的一般性理解。

符號學這一派則將社會互動視為是建構個體成為社會文化成員的過程
(認為訊息不是傳達了就ok了,
如愈是專制國家愈是控制媒體,希冀把媒體建構成政府所需要的,
意指傳播出來的訊息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
/傳播不只是傳達信息,也會形塑人的思想!)。
舉例來說,我知道我是西方工業社會內的一員,
因為我對莎士比亞(Shakespeare)和"鑒隊街"(Coronation Street)(電視節目名)的反應,
與同一文化中的其它成員大同小異,
而且我也察覺到文化差異。
舉例來說,我曾聽到一位俄國評論家將"李爾王"(King Lea)視為對西方家庭典範的抨擊,
並認為"鑒隊街"促使工人安於其位。
以上的解讀都是可能的,
而我的重點是,他們不是我的族成員的典型想法。
在一般正常情況下,對"鑒隊街"的反映正顯示同一文化中成員的共同性。
因此,青少年喜愛搖滾樂也正足以顯示他們身為次文化的一員,
也藉此,雖然是間接的,與社會其它青少年產生共鳴。

這兩個學派對於訊息的構成要素也有不同的解釋。
過程學派認為訊息透過傳播過程而進行傳輸,
許多後繼者認為傳播的意圖是構成傳播活動的重要因素。
因此我拉耳垂不是個訊息,除非我刻意把它當作對旁聽者示意的動作。
傳送者的意圖可能是明示的,也可能是暗示的,可能是意識的,也可能是無意識的,
但必須是可分析的。
而訊息是傳送者所放置的,其方式則不限。

另一方面,對符號學派而言,
訊息是符號的建構,
並透過與接收者的互動而產生意義。
傳送者雖然是訊息的傳送者,重要性已大不如前。
所強調的重點轉移到文本身上,
也就是它如何被解讀。
解讀是發現意義的過程,並且發生在讀者和文本的協調或互動之際。
當讀者以其文化經驗中的某些面向去理解文本中的符碼和符號時,
它也包含了一些對此文本的既有理解。
我們只要看不同的報紙如何報導同一事件,
就能瞭解不同報社、不同世界觀的重要性。
所以不同文化社會經驗的讀者對於同一文本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意義解讀,
但這並不意味著傳播是失敗的。

訊息不是只有從A到B如此簡單而已,
它其實是結構關係中的要素之一,
這個結構關係還包含外在的真實、產製者/讀者(reader)。
文本的製造和閱讀(reading)即使不相同,
起碼也是平行的過程,而且它們在這種結構關係中,也佔據同等的地位。


*廣告案例:(如何把訊息轉成符號/取景運鏡都是符號/都有其意識型態)
1.三菱汽車:將功能性、機械的東西轉換成感性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4x3Cdd9wB0
2.加入聯合國:大鯨魚遇到看不到的魚缸,那是個束縛,撞不破,顯示在外交上受到打壓。
(隱喻性的廣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IX647-zMIPk&feature=PlayList&p=2A5C51B83A4FA018&playnext=1&playnext_from=PL&index=25
3.正記消痔丸:直接的、明確的、給保證的、功能性的、誇張等來象徵火氣很大。

1 則留言: